在“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定位与实施路径发生了变化,科学教育不仅要突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抓好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度和创造度。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知识的学习、科技创新的加强、科学精神的涵养将一脉相承、一体推进。立足新的情况,河北省丰宁县抢抓机遇,统筹协调联动,开创“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整合资源,厚实科学教育发展“压舱石”。为打通管理壁垒,丰宁县结合地域实际,深入研究科学教育推进实施办法和科学教育资源设备拓展办法,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教育保障机制。 为满足学生科学教育教学的需要,丰宁县在科学教育发展上实行专项预算,每年补充更新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科学实践活动设施和科技类图书,分批改造场地场馆提档升级。借助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京津冀对口支援等契机,丰宁县开展“一个单位帮扶一所学校”“一个企业出资一个项目”等活动,大力支持各学校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在线实验、智能辅助教学等,提升教学效果,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时,成立科学学科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带头教研,不断研发科学教具,长效推动课程深入实施,很多本土化的教具在课堂频频亮相,其中“太阳和影子变化规律观测仪”“月相观测仪”“探究四季成因模型”三项获国家专利。 各学校定期组织科技节、科技周等活动,通过项目竞赛、交流展示、科普讲座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感受科学;县气象局、科技局、科学技术协会每年办流动科技馆,营造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 聚焦重点,点燃科学教育发展“新引擎”。科学教育关键在于点燃学生的科学梦想。为抓住学生科学兴趣,丰宁县在课程建设上牢牢抓住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教学主阵地,开足课时,开好实验教学,增设项目式学习、科学竞赛等体验性活动。如幼儿园增设科学教育手工类、科普类、自创益智性游戏类等课程;中小学增加科学实践活动,拓展校外科技馆、博物馆、气象展览馆及农林生物类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场馆,扎实推进科学实践。 为充分利用课后服务,丰宁县与学校共同制订活动计划,确定课程内容,有序组织开展科教活动。年均聘用校外培训机构优秀教师40余人次,校均累计开展科学类社团活动200余课时;整合县内图书馆、科技馆、天文观测站等资源,中小学排序使用。同时,支持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累计开展活动50多场次。 突破难点,部装科学教育发展“助推器”。“大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统筹理念,更需要在统筹中找准瓶颈,以难点的突破打开发展的大门。 培养科学志趣,稳定学习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学习中一旦碰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不再有新鲜感,学生兴趣就会中断。从兴趣到志趣需要教育的综合发力。丰宁县大力开展科学励志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和科技强国教育,利用科技节、科创赛、科普活动、科学家进校园的契机,不断强化学生的科学奋斗目标,将科技梦想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通过校内校外的活动竞技、参观交流和赛事搭台,突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成功意识,让学生开展生成式研究,把输入式学习转变为输出式创造,让学习与研究发生“反应”,不断产生成就感和价值感。 开展过程评价,优化评价体系。丰宁县在进行科学教育评价时,科学试题突出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且试题只占学生评价的60%,剩余的40%通过实验操作和实践能力专项测试进行。实验操作和实践能力坚持随机抽测、覆盖全员,考查内容从教材实验目录和实践活动中选择,不加重学生负担。过程中重点看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表述是否清晰、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否闪现。每年6月全县所有学校都要参与到考核中,这也是学生最为活跃的月份,很多巧妙的实验设计和创新实践都在这时产生。 推进科学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飞翔中锻炼翅膀,为科技进步和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均系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和体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