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做怎样的管理者
做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者
陈立武

    真正有效的管理,其实是领导。而领导的核心,是引领。校长(书记)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应该成为师德的模范、教学的能手、科研的标兵、管理的行家,这样才能让教职工心悦诚服,进而在学校的统一目标和推进步调下做好各自的工作,管理者的意图和愿景也就容易实现。

    那么,校长应该如何引领学校的事业发展呢?我认为,要学会钢琴演奏中的“四手联弹”,多管齐下,数“手”并进。

    勇为“旗手”。我原来在安徽凤阳师范学校工作,初出茅庐的我钻研教材、苦练基本功,课堂教学受到学生好评,1992年代表安徽参加华东地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立足教学思考,我每年能撰写发表一二十篇教学文章,后来破格晋升高级职称。领导较为器重,将我提拔到管理岗位。

    20世纪末,师范教育从“三级”向“两级”过渡,中等师范面临改制、合并和升格的选择。我校确定了升格的道路。要升格就得转变思想,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提高学术性,教师需要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改“教学为主”为“教学科研并重”。于是,作为管理者的我积极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拓展知识宽度;申报中国教育学会的研究课题,组织人员研究,历时两年顺利结题;立足教学和管理,撰写教育文章,至今已发表800余篇。可以说,我也算是走在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前列。在这一过程中,我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登台上课、听课评课从未间断。

    会当“鼓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提高教学的学术性,让教师成为研究者,需要让他们看到其价值和好处,感受研究的快乐,收获成长的喜悦。校长既要当好“旗手”,也要会当“鼓手”,努力推介教育科研的价值魅力。

    当“鼓手”,就要会鼓动、宣传,明确价值导向,引导教师走上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道路,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心底的自觉追求。我多次在教师会议上现身说法,言说开展教育研究的好处——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阐述教学相长、教不研则浅的道理。同时,我就如何写文章给教师做了两次讲座:一是从基础讲起,讲《教育文章的类别与选择》;二是针对青年教师增多的现实,开展“草根”入门讲座——《如何写好教育叙事》。担心自己的操作会引发误解,我们又从高校请来专家讲《如何做课题研究》,请报刊编辑讲《如何写好教育教学论文》。

    善用“推手”。万事开头难。让研究成为每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需要在充分宣传、鼓动的基础上实打实地推动。

    学校成立了科研处,出台了《教育科研奖励条例》《教育科研管理细则》,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提高奖励标准。年末进行教育科研成果统计汇总、对外公布等。统计时收集论文和获奖原件,在学校会议室布展,组织师生前往观看——这是一次无声的鞭策,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与此同时,我和科研处负责人找来几位喜欢写作的教师,成立了一个专班,一是开展专题研讨,定期出版校内刊物;二是彼此交流写作经验,开展写作竞赛。那年我发表了47篇文章,专班里的小叶老师发表了30多篇文章。

    针对青年教师增多的现实,我们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同时要求每人完成一篇教育叙事写作,最终收上来65篇文章。我们给完成任务的教师发放了纪念品,然后成立评审小组,筛选出20篇获奖文章,并与作者一起修改、加工、润色。最后,将这20篇3万多字的作品汇编成《青年教师教育叙事文集》,印制后分发给教师。期末,为获奖教师颁发证书和奖金。

    巧施“援手”。实施有效引领,管理者要学会帮扶、援助,给人以引导、启发、点拨。教化学的林老师说他发现了教材中的问题,指出了实验中不合适的地方。我鼓励他写成文章,初稿完成后,我进行修改润色,不久就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化学教学》上。后来他继续思考总结,在这一核心期刊先后发表了3篇论文。其他教师请我帮忙指导论文写作的情况就更多了。

    《青年教师教育叙事文集》中有几位教师的文章内容非常精彩,很有教育价值。我鼓励他们投稿。不久,就有两位教师告诉我,他们的文章被报刊选用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专家来校评估时,对中专学校10年内发表1000多篇文章感到诧异,对学校教育科研表示肯定,学校顺利升格,我也很是欣慰。

    (作者系安徽滁州开放大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