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师,学生都很好奇您登上珠穆朗玛峰时携带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北京大学附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庄严、王晓颖带领学生学习《我向国旗敬个礼》一课时,不仅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国旗,了解国旗的外观与内涵,还向学生讲述了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钱俊伟教授不畏艰险和队友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并通过实时连线请他分享携带五星红旗登顶后,看着国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之巅时的骄傲与自豪,让学生更加深刻领悟到国旗所代表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今年秋季,三科统编新教材投入使用。新教材“焕”新后,课堂如何变,教师如何变?成为一线学校和教师最关心的话题。为了解决新教材使用中的难点与痛点,北京大学附属小学10月24日召开“思政课:守正创新大家谈”研讨会,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我向国旗敬个礼》一课展示学校的思考与突破,同时创新教研模式,邀请教材编者、一线教师开展深度对话,共同为教材“焕”新后的难点与痛点提供解决方案,为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课例观摩结束后,备课组长姚琨分享了备课过程中遇到的三大难题: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认知水平有限、情感体验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教师通过不断改进与创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比如,用直观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加强认识;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利用儿童模仿能力强的特性,通过同伴模仿的形式加强学生认知;采用互动式学习,通过动手制作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思考能力等。正如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王添淼所说:“无论思政课还是科学课、数学课、语文课,最重要的是了解儿童的生活,对接儿童的学习经验(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和生活体验。” 为了更好聚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难点,教研组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肖家河分校、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海淀区人北联合实验学校等学校展开问卷调查,提炼汇总了“抽象的思政内容,怎样对接儿童的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情感”“教材逻辑与教学逻辑有哪些差异,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教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热情和信念从哪里来、如何维持”等焦点话题。围绕这些话题,与会专家与一线校长、教师分组展开讨论,为破题、解惑提供自己的思考与行动方案。 “穿梭于生活,见之于行动。”作为统编《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的主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培永教授在活动最后,不仅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教材的编写理念,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陈培永认为:首先,思政课内容应与儿童的生活、成长、成才建立联系,也要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与小学生成长成才的道理相融通,每个教师都应追问“这门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什么”;其次,教师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情感,并向学生讲清楚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真正了解升国旗时为什么要庄严肃立;再次,教材编写追求系统全面、体系完整,以及官方话语的严肃性,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发挥教学能动性,将教材逻辑向教学逻辑转化,根据学情突出重点,追求问题导向,使用生活化的语言。陈培永还谈到,任何一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寻找到动力,既需要把事情当作事业来做,也需要将事情做成事业。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囊括了学生未来成长、成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道德与法律,因此这门课程的重大意义和价值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理解,所教授的内容不能仅停留在概念和形式上,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他们掌握如何做事的方法和智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为此,学校邀请北京大学、赤峰二中国际教育集团、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等学校教师齐聚一堂,共研教材难点,引导教师在“学思践悟”中练就建设教育强国的“铁肩膀”“硬脊梁”,不断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