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虽然经过多轮教育改革实践的锤炼,我国中小学课堂样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是否有一个具有通约性的标准,帮助一线教师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如何建设好这样的课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无论学界还是实践领域依然莫衷一是。令人兴奋的是,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团队反复探索凝练出来的实践答案——创造更具吸引力与生长力的课堂,这一成果具有充分且积极的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创造更具吸引力与生长力的课堂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为依据,回答了课堂的本质功能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生长力,而能够实现此功能的途径则是课堂的吸引力。在理论上,它超越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关系中的主体与主导之争,即突破了学生中心课堂中教师地位的迷失,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动责任与目的,这意味着学生发展才是课堂的本质追求,教师是构建这样课堂的责任主体,其着力点在于学生的生长力,其突破点在于课堂的吸引力。在实践上,这一变革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也是对学习者个性化和全面发展需求的有效回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总结出的创造更具吸引力与生长力的课堂的关键要素和实施策略,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可靠且具有高操作性的程序流程。 因此,我认为,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小学部提出的“创造更具吸引力与生长力的课堂”不仅具有理论新意,而且具有可落地、可推广的创新实践价值。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