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欢迎什么样的改革
教学改革一直在各地轰轰烈烈进行着,不断尝试,新招迭出。但是很多时候一些改革经验却似“南橘北枳”“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热闹过后尽是疲惫与笑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是必然选择,学校必须顺势而为。但是,到底怎样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符合时代要求、学生需要和教师期望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线教师一直渴望课改,但是又惧怕课改,因为有很多改革到头来总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读了《陈康金:回到“中间地带”做课改》一文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新的思考。陈康金校长说:20多年来,课改出现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走极端”。在我看来,“走极端”就意味着课改的失败。我们看到一些学校的课改“要么高端不接地气,存活率不高,要么就是地气太足,缺少生长空间”。回到“中间地带”搞课改更能够平衡教育变革中的各种因素,兼顾各方诉求。课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基于教材和知识的深度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说会道”,精准把握课堂节奏和现代教育技术,讲得适当,讲得精准。我们一线教师欢迎课改,欢迎的是陈康金校长讲的回到原点的课改、关注教师成长的课改。因为站在教室里的这个人决定着教学的高度,而教学的高度决定着教育的高度!教师的高度不是凭空拔高,而是在常规中落实:抓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在评价中提升自我的精准度与高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也实现自我价值。
(山东省东明一中教师 梁翠臻)
为什么课改更需要定力
读完中国教师报记者褚清源的访谈文章《陈康金:回到“中间地带”做课改》一文,我深深为陈康金校长的课改智慧所折服。陈校长认为,课改实践中要有不走极端而到达顶峰的集其大成的智慧。这可谓课改走向成功的密码。一线教育工作者最容易在课改热潮中跟风或被裹挟,缺少对常规工作的有效落实,缺少回归常理的守望与定力。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至今依然“经典流传”;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中对爱的践行,才使那些动人的教育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魏书生一直秉持“教与学的32字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他们都书写了一个个教育传奇。回到“中间地带”做课改,成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我们要在课改中捍卫常识,守住常规,回归常理,要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才可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疆拜城县第四小学教师 姜德俊)
深入推进课改要关注什么
课程改革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成效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进课改过程中要关注什么呢?
一是以生为本,贵在育人。课改的具体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偏好及未来发展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与方式下学习成长。更重要的是,课改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情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有效的课改应当致力于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练习与低效作业,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掌握核心知识与技能。这就有必要借助智能学习系统协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协作交流,从而减少传统学习模式下的低效学习。
三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深度融合。课内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课外实践则是课内学习的自然延伸,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机会,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以上是我读完《陈康金:回到“中间地带”做课改》一文后的思考。
(重庆市永川区万寿小学校教师 文世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