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而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开展城乡教共体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结对校的乡村教师研训自觉性不高、提升速度慢,因此我们借助“互联网+”优势,充分激发教共体内全体教师主动投入研训,取得了较好的研训效果。
沉浸式常规研训,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教学常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有效组织。我们从常规研训入手,让每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迅速步入轨道。
“庖丁解牛式”研训,培养教材解读能力。为进一步发挥乡村教师的自觉主动性,我们摒弃了以往由高一级的学科教研组长“吐蜜式”传授的做法,而是让乡村教师分组认领一两个单元内容,如“庖丁解牛”般分工研读、深入系统解读、轮流交流,每位教师都提前研读教材、提前细析教材,也对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更加胸有成竹。
“把脉就诊式”研修,优化常规教学能力。乡村教师常会因环境闭塞、班额少、团队小而难以开展教研等原因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状。为此,城区学校教师分学科成立“智囊团”,注重网上解惑或指导,在过程跟进中随时提供“把脉就诊”服务,特别关注新教师,从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与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与教导等方面,一一开具“药方”,帮助乡村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支架实操式”研训,提高同屏执教能力。同屏教学全面铺开的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客场的师生被动听讲较多,多向互动偏少,听评课总是老生常谈。为此,我们推出“支架实操式”研训,在同屏教学中为城乡共同体教师提供教学支架,让他们掌握有效的操作办法,如借助手势或暗号加强互动,从而提升课堂执行能力。
沉浸式互动研课,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沉浸式互动研课让教师体会更多乐趣。
“优课赏析式”研训,培养专业品鉴能力。教育是富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我们组织教师分学科组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之江汇教育广场、艺术互联网学校等网络平台,精选名师优课,认真观摩课堂教学,集体研讨评课,领略优课的教育教学艺术,提升新教师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品鉴能力和水平。
“最近发展式”研训,提升优课设计能力。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把握“最近发展区”能促进学生发展。同理,在研训过程中,乡村教师若能在参与精品展示课的打磨全程中,主动参与并在团队的指导中不断吸纳、模仿和创新、实践,如上网查找教学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听课记录、提供数据素材等,这些研训基于参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其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刚需菜单式”培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了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充分重视开展“刚需菜单式”培训,根据教师的需求开展“PPT的制作与美化”“微视频的录制与剪辑”“电子白板的操作指导”“微课的录制与剪辑”等,助理教师在实践与应用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研训的实效性。
沉浸式科研培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充分激发乡村教师的科研热情,积极实践探索,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专家引领式”培训,提高理论研究能力。特级教师顾泠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3个基本途径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在引领教师投身教育科研方面,我们注重开展“专家引领式”培训,邀请特级教师指导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开展课题研究,邀请高校教授到校作讲座,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主动求知和探索,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研究能力。
“主题研修式”培训,提升实践研究能力。主题研修指研修前先确定一个主题——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全员参与,各自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争鸣与碰撞,做到每次校本教研活动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我们常常开展教共体线上主题研修,双方教师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优化教育教学”“教学微课助推同屏课突破重点难点”等开展深入的实践研究和探讨,而后指导教师紧密结合研修主题撰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有效提升结对校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
“自我反刍式”研训,提升教学反思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1989年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教师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我们非常重视参训教师的反刍与汇报,特别是每次同屏课活动中,执教教师必须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的阐述及教后反思的分享,两校的听课教师即时评课议课,提高培训的目的性,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沉浸式校本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优质的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的加速器,更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根植校情学情,注重创设培训情境,不断增强培训实效。
“抱团扬长式”研训,提高班级管理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的根源深处,强烈渴求着他人的欣赏。”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让教师自主组团、自由申报分享的内容,以“抱团扬长式”研训实现团队互助共进。在同屏分享的过程中,大家领略着同伴的管理秘籍,吸纳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方式,全方位提升团队的管理智慧,助推学生、班级和学校的绿色发展。
“参赛演练式”研训,提高家校沟通能力。沟通是成功的关键,师生间、家校间的良好沟通更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我们针对“优化家校沟通”的主题开展“参赛演练式”研训,面向全体教师征集家校沟通时遇到的困惑,精心筛选出适合深入解读和演绎的案例,教师全员参与研训,分组以现场表演、理念阐述、评委点评、嘉宾点评等方式开展多维度研训,从而全方位提升了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更优化了家校关系。
“共读分享式”培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智者对话。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投身阅读,开展“共读分享式”培训。学校为教师统一购买教育书籍,然后开展沙龙交流、阅读心得评比分享等培训,引导教师静心阅读、潜心教育,从优质的阅读中夯实根基,从知识的积淀中厚实底蕴,也更科学艺术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更智慧巧妙地解决现实问题。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就是要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同理,基于“互联网+”的沉浸式研训高度重视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激发了他们参与研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借力现代教育技术为城乡教育共同体教师的研修和成长架起高速路,有效实现了乡村教师素养的快速提升。
(作者系浙江省江山市虎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城乡教共体沉浸式研训模式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2ETC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