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与你共读
教出精彩 实现成长
张家鸿

    语文名师的课例好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如何依托名师课例建构生气勃勃的语文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语文新课改实践?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实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无法绕开的话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汲安庆直面这些话题,持续钻研多年。

    他的新著《教出自己的精彩:高中语文名师教例研习》就像一座桥——连接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又像一个个开放的教室,欣然邀请我们亲临语文教育现场:聆听、思考、吸收、消化,积攒前行的力量。

    安徽宿州李李老师在《望海潮》教学中,让学生用“意象+动词+繁华”的形式交流品读成果,令人眼前一亮。学生分别表达了“烟柳画桥饰繁华”“云树怒涛护繁华”等观点。面对这一课堂景观,汲安庆如此评价:“这一形式可以让学生顺利找到披文入情、优游涵泳的‘把手’,既可以使他们的审美鉴赏与言语表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可以极好地捍卫语文的体性,酿出语文的芬芳。”《增润:古典诗歌教学何为》中,盐城李仁甫老师对学生适切的鼓励、辅导、纠正、点化可谓无处不在,却又润心无声,汲安庆将之与道家的化育思想以及古罗马昆体良的“俯就”思想会通,并围绕“何处增润”“如何增润”展开剖析,说得丝丝入扣。

    杭州夏智老师在《陈情表》一文教学中,对李密是否应召任职的一系列追问,被汲安庆视为发生真正思维磨砺的良机。“思维的在场感、博弈感呼之欲出。有这样的思维克势在,还用得着担心学生走神吗?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有智慧且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构成克势,让他们产生思维的阵痛、惊奇、冷凝和再燃烧。”这是令人反躬自省的一段评语,是多数人不可及却又无限向往的一种境界。

    据实、合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闪光点可以说,不足之处也不应视而不见,甚至对经典作品的造句表达自己的质疑,亦未尝不可。汲安庆认为,《春江花月夜》一诗中,“鱼龙潜跃水成文”与身在楼台的女性相思没有任何联系,是诗人张若虚笔下偏离诗歌意脉的败笔,“是为了对仗而对仗”。

    此外,汲安庆能够基于文本理解与对课堂教学的把握,以一位对话者的身份介入,顺着名师教例的思维之势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南京虞晔如老师《促织》教例的总评文字中,汲安庆认为篇性开掘还有五个维度可为,其一乃形象塑造上的象征性。之所以如此认为,源于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的命运与蒲松龄极为相似。小说家自19岁起参加科考,考到60多岁均未考中,至71岁才援例得到岁贡生之名。“所以,对成名痛苦与挣扎,乃至恍惚的精神状态的描写,何尝不是对自我蹭蹬命运的辛酸感慨?而‘成名’名字的寓意,还有最后发达的反逻辑描述,何尝不是对自己奋斗得伤痕累累的心灵的一种安慰?”认同应该表达,理由在哪里?质疑可以表达,理由在哪里?生成可以创设,理由在哪里?皆一五一十道出。有对名师的敬意,绝无对名师的一味恭维。

    与一般科研论文写作相比,课例点评式论文写作挑战难度更大,因为这要求论者必须就课例的优劣高下作出学理上的分析与评价,还要由个到类对一线教师有启发。细读该书,我们不难发现汲安庆让自己置身于学习、借鉴、吸收的立场,倾情融入,再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条分缕析开展写作,这不正是研习的心态与姿态吗?为何以“研习”为名?汲安庆在后记中如此说道:“以‘习’打底,以‘研’引领,感官彻底开放,迎接思维、情感、意志、想象的八面来风。这样,与每一篇教例对话,都会化为一场艰辛而幸福的思想之旅。”事实上,品读此书,我们也享受到对话的快感。如同听完名师的课,与汲安庆对话,听他说课堂的得与失。故而读者在见证汲安庆与名师对话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双重对话带来的成长良机。

    《教出自己的精彩:高中语文名师教例研习》是一部语文教学专著,却处处以育人为重要的前提。育人既指向学生,亦指向教师自身,从而让为学与为教在评课中得到统一。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