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从“家校共育”到“教联体”
广东:开辟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范式
本报记者 万景达 | 周书贤

    “体验式教学随处可见、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有序推进、公益性课外实践广泛开展、创新实践基地遍地开花……”日前,全国政协视察团赴广东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项调研,对广东省此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从创立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家长学校起,40年来,从“家校共育”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再迈向“教联体”,广东省不断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广度与深度,以创新为抓手谱写育人新格局。

    机制创新,促进联动深化

    职责界定模糊、实施路径不明、专业指导匮乏及资源分配不均……为破解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这些常见的堵点与难点,广东教育敢为天下先,构建了省、市、区、校四级与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双线并行的“四级双线”管理体系,推动各项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高效,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高效运行筑牢了组织基石。

    在此基础上,广东进一步细化措施,重点推进五大工作举措:制定详尽工作指引,为各级各部门提供行动路线图;深化课题研究,为协同育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广泛推广成功案例,激发更多创新灵感与实践动力;精心打造特色项目,丰富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形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

    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机制创新,广东成功构建起政府高位统筹引领、部门紧密协作、学校具体主导实施、家长全面深度参与、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的多元育人运行机制。

    2006年,广东省教育厅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成立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导和研究。此外,广东各地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24个,建立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学生综合实践基地199个,实现市、县层面的全面覆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

    模式创新,拓宽育人路径

    金秋时节,由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金花街道办事处主办,荔湾区青少年宫、乐贤坊小学教育集团、广州市家庭亲子阅读志愿服务总队承办的“追寻红色足迹 探秘岭南古韵——西关新少年X陈家祠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暨荔湾区乐贤杯家庭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在广州市陈家祠广场举行。乐贤坊小学教育集团的师生、家长通过实地走访,领悟西关文化的精髓与岭南历史的底蕴。“陈家祠真是‘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孩子们纷纷感叹。

    据了解,多年来广东构建了家校社协同“135+N”多彩育人模式。该模式以“一核”为引领,即明确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以“三翼”为支撑,即在政府统筹引导下,学校主导实施、家庭主动尽责、社会全力支持,三大育人主体各自发挥关键作用;并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队伍打造、深化课程开发、注重成果物化等五个关键环节,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高效推进。

    该模式还辅以一系列灵活多样的举措,既确保了省级层面统一要求的贯彻落实,又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实践。如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以“三校一体”特色示范社区教育工程为引领,把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学校融合一体,以社区学校为主阵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幼儿园)等资源向社区延伸,向家庭靠近,让学生和家长在社区就能获得专业服务;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以“3+3+3工作法”(即“三注重”“三突出”“三创新”)为抓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推进家长学校和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优质化的发展局面。

    实践创新,强化落地效果

    1983年,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就诞生在广东,制度化的家校社共育从此发端。此后,广东不断创新制度设计,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指引》等规范性文件,还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关指标纳入学校评价标准,科学指导全省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一系列制度牵引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在全省遍地开花。

    深圳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连续10年组织开展“心灵关爱社区行”送课到校活动,每年组织百余场讲座,累计服务近50万家长。该市还开通了3条24小时咨询热线,目前累计接听上万例咨询来电,累计热线服务时长达31万分钟,帮助1万多个家庭排忧解难;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打造“家校社医”专业协作团队,建立了“专家与专业”双引领、“指导与督导”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目前6名精神科医护专家、4个心理名师工作室、55名专职心理教师以及若干名社区及家长心理志愿者通力合作,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四季学校和当地党委、政府合作,利用田野资源创办了校家社三维教育农场。每到周末,该校都会组织家长和孩子一同来农场开展社会实践,让孩子亲身体验农田劳作的甘苦。

    “下一步,广东将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开辟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范式,构建更为紧密、高效、全面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