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寻访百年老校·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以劳育人的百年传承
本报记者 韩世文 | 刘玉玲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始建于1896年,其前身为保定蒙养学堂,是保定第一所新式初等学堂。中国基础教育第一个音乐讲习所、第一个美术教育基地、第一批国外教习基地等一系列破冰之旅都源于这里。

    在128年的办学历史中,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始终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线索,在“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传承以劳育人的文化价值。

    ————————————————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简称“保师附校”)起于“蒙养学堂”,承于“莲池书院”,在“红二师”红色文化基因中不断丰富教育理念。一百多年来,围绕“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保师附校始终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线索,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劳作学园教育、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小镇技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劳作学院教育三个阶段,在不断培养面向未来有用人才的道路上,走出了劳动教育传承与创新的百年足迹。

    校内校外联通,劳—作—学”结合育人

    劳动教育最能立体化、系统化体现教育的“体脑结合”理念。

    “20世纪30年代,河北省立保定师范附属小学(原名)教务处主任陈通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前,广泛学习、梳理、整合中外教育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献,摸索构建学校的劳动课程,努力引导学生一面劳动、一面思维,心、脑、手协调,将教育与劳动结合为一。”保师附校校办室主任牛三波在学校校史馆里翻阅劳动课程资料时介绍。

    1934年,陈通主持发布了《劳作学园实施概略》。他提出“不要说,只要做”,“使有知识的人也能生产,能生产的人也有知识”等劳动观念,引导劳动教育在学校全面推开。在《劳作学园实施概略》中,“儿童天性”“勤劳教育”“经世致用”这些关键词多次出现,彰显出当时办学者“以生为本”“大德育观”“为社会育人”的先进教育理念。

    “学校中之一切施设,统应以儿童之天性为准。儿童生活于此种环境之中,自能于无形中增进其爱好勤劳、尊重劳作之精神,日后乃能形成社会国家中有用之勤劳公民。”

    学校联通课内外,构建三个“勤劳教育”课程体系,跟进系统的评价方案。校内勤劳教育以农场劳作、工场劳作、课业劳作、校事劳作、家事劳作五类劳作课程为依托,设计详细的劳动场景、劳动项目、劳动成果。课外勤劳活动又分为以清洁活动、娱乐活动、感恩劳作为主的家庭劳动;以工场活动、农事活动、畜牧活动、健康活动、勤劳服务团为主的社会劳动等8类劳动项目。依据不同学段、不同时段、不同目的有序推进。

    勤劳方案实施后,学校又进行了反思改进,协调“教授、学习、教材”三者,俱各适合“劳作原理”;“工场、学校、社会”三者协作,培育所有儿童,俱各怀有自动自学、自尊自重、自制自治之精神与习惯。

    在系统的课程体系及实施方略指导下,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识的生产者”,一代又一代“经世致用”的保师附校学子,不断丰富“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校训精神,服务各方。

    生产实践结合,“劳—技—学”一体育人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20年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劳动教育也在这个主音符下重塑使命——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技能的培养,成为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学校以结果导向素养,形成不同学段系列技能水平考核方式,让劳动技能教育自成体系,又与‘德、智、体’三育融合,形成达标技能、特长技能,共性与个性双维标准,强化学生实践体验的真实性、有用性。”自1997年始,担任学校校长26年的王淑英至今都有特别清晰的传承与创新的课程架构。学校广泛开拓适合提升学生劳作技能的空间——家里、校内、校外适合的即为“劳作小镇”,在相对空旷的环境里释放学生天性,在集体课程中培养技能,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潜移默化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这也是王淑英一以贯之的劳动小镇技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学校丰富“经世致用”教育思想,提出了“高洁挺立社会,服务国家民族”的新育人理念。

    当时,一至六年级围绕生活、娱乐、木工、美化以及简单的农业劳动技能各自分段循阶设计提升课程,每学期每年级进行一次校本综合性劳动技能大赛。

    已经退休的教师杨玉生,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自己带领一年级学生举行元旦劳动技能大赛时,依然神采飞扬:“一年级进行‘扣扣子—缀扣子—缝袜子—穿上衣—系鞋带—整理书包—清理垃圾’接力赛,操场就是‘田野’,特别热闹;老师、家长是评委,各年级还把身体不方便、不能参加班级赛、年级赛的学生纳入志愿评委队伍中;整学期的系列劳动课上没有一个旁观者,学生参与积极性特别高。”

    每个年级日常劳动课、一课一技能、教室的布置全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刺绣、针织、布艺、剪纸;教室的桌椅维修全都是学生志愿队负责;不同年级围绕劳动技能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勤劳创造价值的幸福感。

    杨玉生还记得,1993年他带六年级的班,到保定飞机场上了一次野炊课。“学生各自带些半成品食材,步行到机场,在旁边的野地里划分班级活动区,老师带领学生平整地面—挖土穴,支锅灶—寻木柴草坷—点火煮挂面、煎鸡蛋……联欢会后,学生根据平时劳动课讲的防火、环保知识,灭火、清理垃圾……返回途中一路歌声。”

    教育同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技能提升学生全面综合的生活能力,这种通过实践掌握的技能,靠课程培养出来的积极创造力,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五育融合发展,“劳—学—创”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强化劳动教育,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新征程上锻造时代新人的必由路径。

    2012年,保师附校由小学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更大,教育使命更艰巨,学校同步开启了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案例研究,九年贯通进阶,用丰富多样的课程适配学生多元发展。劳动教育依然是让学生站在中央、人人出彩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

    特别是《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保师附校统整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校、家、社三模块课程资源,形成知、行、志三层次目标体系,N个劳动学习项目形成“基于课程标准的以劳育人的融合课程”体系,志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领跑者”。

    据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王丹青介绍,创新融合的劳动课程是基于学校“全人全素养”的课程分支之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保师附校形成了“一册、三课、一评价”的教学评一体化劳动课程管理模式。“一册”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编制适用于低、中、高年级的《劳动课程手册》和“居家劳动指南”;“三课”指国家课程、校本化“劳动小镇综合课程”、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劳作学院创新课程”;“一评价”即劳动素养评价单。学校通过这种系统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同时引进家庭、社会资源,校家社协同,逐渐形成了“以场景化活动引领、真实性任务驱动”为主线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

    国家课程立足基础,突出实践性。以十大任务群为载体,融合学生三大领域的生活情境,面向全体,培养“四素养”,在课程实践中形成自为、为他的担当与服务的品质,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小镇综合课程立足兴趣,体现选择性。融合多维学科设计,依据真实实践设计课程;学生依据兴趣,自选课程,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劳作学院创新课程立足创新,突出研究性。因时代场景设计课程项目,“私人定制”课程,以“作品+成果”为导向,开展以跨学科研究为主的课题或项目研究,专注创新服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其中,基础课程强调“做中学”,面向全体,重在落实国家课程、创新完成“劳动周”的教学任务,突出任务群课时进阶,分段培养。同一任务群课程又分进阶子任务课时螺旋推进。以“四场景食育课程”为例,学校每周轮换一个班级开设此门课程,在这样的劳动周中,学生通过备餐、打餐、反思、再行动应用四个场景实施劳动、自我教育,进而争做班级、家庭健康管理师,“知食”达人。劳动周中,学生整理的“吃、动、学三色健康管理单”从学校传到每个家庭……学校“知食”图谱的全民健康建议还获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民营养周”答谢。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下,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劳动小镇综合课程强调“用中学”。全学科横向协同融合、同学科纵向贯通融合。比如劳动融合实践——通过具身体验,培养规范劳动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在校园非遗小镇、劳动小镇、Steam园地中,班班有实践空间,人人有劳动作品。劳动融合科创——设计虚拟空间、3D打印;设计产品组装、未来学校、环城水系治理系统、智慧城市等,培养想象力、科学态度、创新精神。

    劳作学院创新课程强调“创中学”,主要开展项目化研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四个领域,通过N个项目深度创中学,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劳动项目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研创新精神。

    其中,学校团队围绕“未来生态友好之城”设计的新工科劳动项目,在2024年度“未来之城”夏季展评赛中获得综合展评一等奖。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合作制订方案,分工对保定市环城水系、地下交通建设、能源布局等展开调研,继而采访相关领导、学科教师、设计图纸、打造模型、展示模拟、迭代升级与设想……

    “我觉得保定市未来的建设,一定会有我们作品的思想……或许我们自己会把曾经的设计变成城市的一个建筑群落,我们也能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参与者’。”参赛回来的八年级(17)班学生张博涵道出了队员的心声,这也是新时代保师附校创新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所在。

    回望百年发展,保师附校在劳动教育中不断传承、融通、创新,深度构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更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创新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也为“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找到了时代注解。

    劳动教育还在继续,以劳育人的保师附校课程理念和实践还将不断释放出时代的光彩。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