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读完这篇课文,谁都会被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深深打动,我们一定读懂了:慈母情深,就深在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换取孩子的健康成长;慈母情深,就深在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来满足孩子读书的愿望;慈母情深,就深在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爱的力量。正是这种爱的力量,让梁晓声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他没有买自己梦寐以求的《青年近卫军》,而是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结果母亲数落了他。数落完,又给他东凑西凑,好不容易凑齐了买书的钱。就这样,梁晓声有了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就这样,梁晓声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并成为著名的作家。
这篇课文为什么如此感人,因为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慈母情深,细节是文章的生命。我们来看看作者的三处细节描写:
第一处细节描写是母亲给钱前,“我”第一次来到母亲的工厂,在昏暗的光线、震耳欲聋的噪音、闭塞而拥挤的特定的环境中对母亲的动作、外貌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这一处细节描写很特别,如果我们来写一般会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把动作提前?再连续用上三个“我的母亲”?这样写更能表现“我”看到母亲工作后的吃惊,同时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关爱,以及向母亲要钱时的愧疚。愧疚之情从何而来?又间接反映出母亲投入工作非常辛苦,以至于要“直起背来、转过身来”都显得那么艰难。这一处细节描写中还有一个地方值得关注——“褐色的口罩”。那个年代的口罩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纯白色,为什么母亲的口罩是“褐色”的呢?那是因为那里的空气太糟糕了,是糟糕的空气将白色的口罩变成了褐色。由此可见,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多么糟糕!母亲挣钱真不容易啊!
第二处细节描写是母亲给钱时,在旁人忍不住劝解母亲不要花费那个看闲书的钱时,用一个简单而富有内涵的“塞”字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当“我”实在不忍心接过母亲手中的毛票时,母亲却已将那一卷毛票“塞”在“我”手心里了。母亲“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吗?不,母亲“塞”给“我”的是对儿子浓浓的爱,“塞”给“我”的是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塞”给“我”的是慈母的深情。还有母亲那平平淡淡的一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也足见慈母情深。“养儿不读书,赛如养头猪。” 希望子女多读点书,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是中国传统母亲一直秉持的信念。
第三处细节描写是母亲给钱后,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时的情景——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立刻”?请同学们换上“立刻、连忙、马上、赶快”等词语试试读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连忙又弯曲了背,马上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赶快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一读你就明白了:这四个“立刻”是一个排比句,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写出了母亲养家糊口的忙碌、辛苦,着重强调了母亲为挣钱而争分夺秒,可见钱来之不易,从而凸显母亲的伟大。
这三处细节描写都是母亲的动作描写,也是全文情感脉络的一条暗线。第一处“我”看到母亲慢慢直起的背,迟钝的近乎麻木的转过的身子,望着我的疲惫的眼神,这与母亲年龄很不相称的衰老,与我记忆中挺直的背、那清澈闪亮的眸子大相径庭,那一刻,“我”震惊、心酸;第二处母亲“塞”给“我”钱时,“我”惭愧、感动;第三处再看到母亲马不停蹄工作时,“我”心疼,感恩。每一处动作都是我情感的生发处,也是情感推动的拐点,一波一波推向高潮,又恰似一条彩线,牵动着读者的心。
梁晓声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中现场朗读了《慈母情深》,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搜一搜,找出这期节目看一看,相信对自己理解课文会有帮助。
(作者系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