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钩沉 | 湖州十二中·鸰原堂
“海岛”上的湖郡华英
施文琪 王 蔚

    元代诗人戴表元感叹:“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我不知道他何以这样感叹,只知道对我而言,湖州这座城市太值得挂念了——它有着我18岁以前的全部记忆,还有着我永远爱着的深厚历史。前不久,我与同学相约回母校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二中学看看。再一次回到魂牵梦绕的校园,同学与我一样兴奋,我们回溯着中学时代,又在标志性的“红楼”前停滞了脚步……

    红楼点滴

    驻足在红楼前,我从未这样细致地观赏过它。这是一座庄重而优雅的小洋楼,深黑色屋顶、法式栏杆、红色墙体相映成趣,对比鲜明又分外和谐。登上门前的小石阶,看到一楼玻璃窗里透出的暖黄色灯光,映出深褐色窗楣上的几道褪色痕迹,让我感到莫名温馨。进门就能看到印象深刻的旋转楼梯,左边的会议室还是虚掩着门——每次爬这楼梯都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觉。转过拐角就能明显感到光线由冷到暖的变化,愈往上登愈发明亮。二楼是几间办公室,向外推开的窗子不仅用来进光,更是把外面粉白相间的樱花、郁郁葱葱的香樟、血染似的红枫、纯洁干净的梅花全框了进来。四季轮转,花草树木有长有落,但红楼一直这样静静地藏在植物深处,与它们融成一片。

    这幢小楼是现今校园中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建筑物。1908年,第一任监院魏斯德新建教学楼“斯德堂”,魏斯德的住所同年建成名为“红楼”。斯德堂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现在已经看不到一点痕迹了;幸好还有这幢红楼,定格了百年的风雨沧桑,依旧静静地伫立、凝视、守护着一方教书育人的净土。

    听前辈说起,红楼还曾经做过教师宿舍、退休教师之家、团委活动室,现在则是校长室所在。在短短停留的几分钟里,有几个穿着崭新校服的学弟学妹拿着课本跑进跑出,就像我们刚入学时那样,带着好奇的目光偷偷观察着这幢与众不同的行政楼。

    脊令在原

    一路向南穿过操场,顺着尚雅路,一幢三层灰色西式教学楼与红色中式凉亭相映成趣。凉亭名曰“劝学亭”,亭柱刻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亭原先是一处荒石堆,老校长周荣宝带领师生就地取材盖起了这座小亭子,由荒石堆变成校园一景。从中还发现了两块石碑,上面清晰刻着“湖州府学界”几个大字——据明代《湖州府志》考证,这里就是曾经的府学所在地。

    劝学亭对面也是一栋历史悠久的建筑,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石结构,黑瓦灰墙、青砖白缝,很有中西合璧的韵味。一眼望去,正面几乎全是窗子,正中间是一扇带有浓厚西式风格的圆弧玻璃窗,左右两边各排布着四列大方窗。蓝天把树影画在每一扇玻璃窗上,显得整个建筑敞亮通透。建筑正门上方有三个朱红大字“向上楼”,打破了青灰色的主色调。大门两边有几个红色的牌子,上面分别写着“湖郡女子中学研究会”“东吴大学附中研究会”“东吴大学校史研究会”,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踩着近百年历史的方格地砖进入向上楼,迎面就看到一楼的小礼堂,门口“鸰原堂”三字格外醒目。堂名由学校老教师俞人元所拟,原名“令原堂”,取《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之义——这其实是向上楼的本名。“脊令”亦作“脊鸰”,是一种水鸟之名,所以后来“向上楼”的名字代替“令原堂”后,“鸰原堂”便成了小礼堂的名字。

    拾级而上是二楼的校史博物馆,入口复原了百年前的圆拱形老校门,上面写着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右下角放着“湖郡”“东吴”字样的立牌。馆内图文、实物林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示了这所湖州市最早的现代学校的建校始末和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海岛往事

    1878年,上海嘉定南翔镇开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名为“悦来书塾”。学校实行男女分校制度后,女生部叫“文洁女塾”,男生部叫“华英学堂”。1901年,学校迁至湖州市马军巷;1906年,学校又迁址于湖州飞英塔附近——这一地区当时名为“海岛”,因其三面环水、地势较高而得名。

    1906年,女生部文洁女塾改名为“湖郡女塾”;1927年,改名为“湖郡女子中学”;1941年,改名为“海岛中学”;1946年,恢复“湖郡女子中学”的名字。可以说,湖郡女中开创了湖州女子教育的先河,是当时全国著名的三大女中之一。

    校史博物馆中一张湖郡女中的学生合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前排左起:张维桢、王会悟、陈达人,后排左起:张佩英、毛彦文。百年前,王会悟从桐乡乌镇来到湖郡女中求学,她在这里先与毛彦文相识并结为好友,随后又认识了张维桢、张佩英、陈达人三位姐妹。几个女孩在校园里形影不离,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思想,后来分别在教育、外交、慈善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当时,湖郡女中走出了一大批内涵典雅、行动优雅的新时代女性,学校将这段历史凝练为一个“雅”字。

    男生部华英学堂于1910年改称“海岛中学”,1915年改称“东吴大学附属第三中学”,又于1932年与东吴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合并成立“东吴大学吴兴附属中学”。学校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校训,在“正气”和“完人”精神的激励下,名人志士辈出。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时代,“正气”与“完人”精神如夤夜中的火把,顽强地照亮了一代代学子。回溯历史,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仍然有着超越时空的震撼力:黄首民、潘德明、谈家桢、高尚荫、卢良恕、王仁、钦俊德、邱式邦、方柏荣、潘孝硕、徐献瑜、萧也牧……先贤的背影早已渐行渐远,但他们用笔挺的身姿诠释了“东吴”的风骨,学校将这段历史凝练为一个“正”字。

    1952年,分校50余年的东吴附中与湖郡女中合并,建立“湖州初级中学”,后改称“湖州第二中学”;1998年,湖州第二中学高中部与初中部分离,高中部迁址新建,留在原址的初中部改为“湖州十二中”,其中或有谐音“是二中”的意思;2023年,湖州十二中揭牌成立“湖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学校历史又在这一年汇合,这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百年文脉的融合。

    如今,红楼和鸰原堂仍在校园里共同讲述着从“女湖郡,男华英”到“湖州市第十二中学”的悠长校史。

    尚雅正身

    初冬的校园仍是绿树成荫。我和朋友挤在操场边的长椅上,望着前面的红楼和香樟林荫道出神。红色小楼在校树香樟的绿色掩映之中,有一种红男绿女的和谐之趣。

    校园内种植最多的就是香樟树和榉树。据说,“榉”与“举”谐音,寓意中举,鸰原堂旁边的高大榉树守护着建筑的一侧,仿佛述说着学校文化中的“正”字;种香樟树则是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香樟树树形美观、树叶芳香,常被视为气质高雅的象征,正是学校文化中“雅”字的最好代表。

    放学的铃声响起,喧闹取代了安静,学弟学妹跑着笑着,穿梭在我们身边。他们身上的校服仍是我们那时的样式,只是稍微改变了几种颜色;胸前的盾形校徽环绕着一圈藤叶,里面是由三本书构成的“12”字样,下面写着建校的时间“1901”。今天,学校依然传承着百年“雅正文化”,通过“善道德育”“积极心理”“后三道教学”等,办出了学校的个性和特色。

    百余年来,该有多少人像我们一样,在这片土地上,以过来人的身份注视着后来者,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或许,这个问题只有红楼和鸰原堂知道吧。如今,很少有人再提起“海岛”这个地名了,但我总会记得“湖郡”和“华英”生于斯、长于斯——这是我们在“海岛”上共同的家乡。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二中学校友)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