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生源流失是县域教育普遍面临的一大困境。有没有解困之策?日前记者在山东省安丘市中小学采访时了解到,安丘市通过教育发展共同体(简称“教共体”)放大“名校”“名师”品牌效应,让教共体有“形”更有“质”,实现1+1>2的效果。 小升初是进城还是在家门口,景芝中学段邵轩的爸爸曾经纠结过。但看到城区名校青云双语学校与家门口学校结对的消息后,他最终决定让孩子留下来。选择留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发现这次结对帮扶有一个特别举措,青云双语学校派到景芝中学的10位教师全部充实到初一年级。“这就意味着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城区优质教育”。目前在景芝中学初一(1)班就读的段邵轩学习状态很好,成绩名列前茅。段邵轩的爸爸感慨“自己选择对了”。 教共体是安丘市教体局今年春季开始试点到秋季开学全面推行的一项举措,旨在推动优质资源“提质扩容”、乡村教育“提效振兴”、市域教育“优质均衡”。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经过试点乡村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学生外流问题逐步扭转、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景芝镇中心学校校长刘志华的感受最明显。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个数字,今年该校初一新生外流与往年相比减少了12%。 据安丘市教体局副局长张振升介绍,全市中小学组建成立11个教共体,逐步构建同学段横向沟通和小初高纵向衔接机制,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与很多地方的共同体不同,安丘市教共体打通了城乡学校人、财、物限制,各成员学校通过统一配置使用教育资源,实现学校校舍、设施设备、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网络平台、实践教育基地6大类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共体还要求捆绑评价,以考核倒逼教共体各学校深度融合。 安丘市兴华学校与结对学校互派了16位教师。该校党委书记殷武说:“过去也组织过类似的结对帮扶,但这次力度最大、顶层设计最充分、效果最明显。” 按照文件要求,市直学校每年派出不少于任课教师总数5%的教师到对口学校轮岗交流,对口学校每年派出数量相当的教师到市直学校跟岗学习,其中交流教师中优秀骨干教师不少于50%。对口学校青年教师在市直学校顶岗代培两年,市直学校年轻教师必须到对口学校轮岗交流,实现师资的统筹管理和统一调配,有效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目前,参加交流轮岗的教师已有400余人。 “最初也有教师向学校提出顾虑:轮岗会不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去轮岗学校后还能享受本校待遇吗?”齐鲁名校长、青云双语学校校长徐军民说,当得知教共体明确了交流轮岗期间,除了教师的编制不变、绩效考核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外,职称评聘、树优树先、课题申报也优先考虑。这样的保障坚定了教师参与交流的信心。 殷晓赛是从青云双语学校到景芝中学支教的英语教师,她除了带一个班的英语课,还担任班主任。刚来到这里的确有点不适应,最大的挑战是学情不同,教法自然要调整,教学的难度需要进一步降低。但让她感动的是能不断看到孩子的变化:卫生习惯更好了,课堂参与热情更高了。 交流到城区学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提升很快。张越是从景芝中学交流到青云双语学校的数学教师。她说:“之前的学校因为教师少教研氛围不够,来到交流学校,数学教研组有14人,每次教研总有新的收获。” 学音乐专业的王健健交流到城区锦湖小学挂职任副校长,他的特长是组织大型团体操展示,过去所在的景城小学学生数只有307人,很难开展大型团体操活动。如今来到大学校,王健健一下有了用武之地。 城乡学校互动交流的不只是教师,还有学生的互访。石埠子小学六年级学生程文熙今年“六一”是在兴华学校度过的。在这个充满欢乐与童趣的节日里,兴华学校与石埠子镇中心学校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拉手”交流活动。程文熙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走廊里随处可见的书橱和图书角,丰富的图书拓宽了我的视野;操场上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趣味运动会、跳蚤图书市场等让我眼前一亮。” “城乡学校共建实践基地、特色课程,城乡学生活动联办、课程共享,探索建立城乡学生一体化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多元发展。”张振升心有感慨。 “我很高兴能和兴华学校的同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感觉就像是一家人。”石埠子镇中心学校学生孙浩宇兴奋地说。兴华学校学生王佳航也感慨道:“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更加珍惜与身边同学的友谊了。” 以“有解思维”化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安丘市的教共体战略正在发生着“连锁效应”。安丘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辉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彻底打通城乡、校际、空间这三重壁垒,最大限度发挥教共体优势,让城乡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