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区域新力量
既培育也借培育进行反哺
郑汉波

    教学成果培育可以让教育教学实践充满研究氛围,河南省郑州市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机制化、系统化、过程化地培育教学成果,建构起土壤培植、种子发现、过程培育、推广应用和资源支持的教学成果区域化培育系统,形成了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实践操作模型,既产出优秀教学成果,也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区域教育质量。

    向下扎根,深入学校紧扣课程改革关键领域,把握教学成果关键特征,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优秀教学成果种子。校本教研是郑州市推进教研工作的重要举措,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每年初面向全市发布成果征集通知,即发布年度研究任务清单,至今已连续举行20年。2023年的校本教研成果征集活动把学科课堂教学创新、学业评价改革与学科本质探究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任务,具体征集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素养立意试题设计案例、典籍中的学科(学科教师阅读地图案例)、生活中的学科(教材创造性理解案例)、活动中的学科(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案例)5类成果,让教师透析学科本质和教学规律构建学科教学典型策略,形成新课改背景下“区域教研—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的新格局。 

    2019年在征集活动中发现的“《诗经文化》课程:指向育人方式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经过培育后在2021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在2022年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向上生长,以“项目制”为抓手,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成果培育路径。郑州市以“项目制”为切入点,聚焦关键领域和问题,构建多方力量组成的“新教研共同体”。对“种子”成果郑州市设置专项培育项目,邀请专家给予跟踪式指导、点对点剖析为成果突破和创新赋能。2022年3月—12月,郑州经开区依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专业团队对遴选出的教学设计采取封闭式深度教研,通过专家精讲、小组研讨、个人修改、逐一过关等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式培育。“项目制”的实施,让“‘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与研究”“基于国家课程的‘行知行创客教育课程’实践研究”等成果相继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向外开花,秉持“做好成果,更要用好成果”的理念,积极做好成果推广应用工作。郑州市积极探索教学成果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推广应用机制,创新集团化办学的体制与机制建设,推动区域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如河南省特等奖成果“基于信息技术构建促进均衡发展的跨时空教育教学共同体实践研究”持有方郑州市第一中学,是一所由分布在全省16个集团校、82所远程教学联盟校组成的教育集团。依托集团内教学同步、教研同步、评价同步的活动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优质成果推广到贫困县城、山村学校,发挥了优质名校的引领作用。

    郑州市扎根中原大地从教育实践中发掘教学成果,推动优秀教学成果反哺教育实践,引领教师将教学成果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发挥成果应用价值,完善教学成果催生更多优秀成果,呈现了推广全国优秀成果、培育本土优质成果的“郑州方案”。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程部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