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国家都很重视校园仪式,一些重要的校园仪式比如毕业典礼,往往还会全家出席,甚至作为家长的国家元首也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近年来,国内教育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校园仪式的重要性,认同校园仪式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道德修养以及塑造校园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校园仪式的意义和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不重视仪式或者“为仪式而仪式”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对于毕业典礼,部分学校对其教育目的认识不清,活动设计只有校领导发言和颁发毕业证书两个环节,无法体现学生主体性,活动设计也缺乏情境性和感染力,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校园仪式重视不足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发现,但其背后潜藏的深层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和反思。 有人将“仪式”视为“形式”,认为校园仪式只是缺乏意蕴和内容的活动形式。仪式内容的浅表化、仪式流程的刻板化都将仪式演变为表演性活动,导致重要内容被简化和削弱,使仪式变成了空壳。而认知的偏差也影响了具体实践,有的学校将蕴含丰富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仪式简化为空洞的形式。例如,一些学校将“教师节庆祝活动”理解为“教师节表彰活动”,将教师节的意义窄化为表彰,这样的误解和行为不仅使教师节的意义大打折扣,还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其内心的获得感。 其实,校园仪式不仅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和教育内涵,还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和模式。精心设计的仪式可以使参与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按照一定的规则完成一系列象征性行为,实现仪式的深远影响。 针对当前校园仪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从改变对校园仪式的“认知偏差、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现状开始,探索校园仪式的行动路径和教育实效。在活动育人理念下,校园仪式活动的主题设计要让学生心动,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成长。 校园仪式要“表里如一”。仪式教育的过程是规范养成的过程,通过仪式的强化,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得以塑造。因此,无论仪式课程还是仪式活动,学校都应努力实现形式与内容的一致、融合。要做到“表里如一”,相关课程和活动仪式的设计就要契合学生心理特征,坚持“规范的灵动”与“灵动的规范”相结合,让仪式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校园仪式要让学生“情不自禁”。校园仪式蕴含丰富的情感要素,活动的实施应立足学生的情感特性,创设生动的场景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形成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例如新学期新班级的“破冰仪式”,承载着学生对新班级的期待与向往,活动设计应体现这份美好期待,让学生在温馨的体验中开启新学期新旅程。 校园仪式要“创意无边”。仪式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校园仪式既要庄严规范也要满足儿童的天性。以校园读书活动为例,为充分发挥仪式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学校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主题设计、标识设计、场地布置、节目彩排等环节,充分感受活动的意义。 校园仪式要展现学生“真我风采”。校园仪式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舞台。仪式要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点燃学生内心的悸动。例如每年毕业典礼,学校可以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以“懵懂—飞扬—拼搏—期待”为主线,展示学生几年来的成长变化,分享成长的喜悦,同时在“知情意行”中培育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仪式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生群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比例逐年增长,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空心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内心缺乏意义感和价值感。校园仪式是意义感和价值感的重要源泉,通过设计内涵丰富的校园仪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仪式是重要的育人载体,学校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运用其蕴藏的情感力量给学生的生活加点“糖”,使他们在真实、美好的体验中铭记生命成长的重要时刻,促进其心灵成长和生命绽放。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四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