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教育画卷中,一幅诡谲之景如雾般缓缓弥散开来——学校各部门陷入过度宣传的泥淖,师生被迫卷入摆拍的涡旋。 摆拍在教育领域中常用于拍摄主题教育活动,以展示教育成果,由学校或教师设计一定的情节,学生按照预设的姿势进行拍摄。在一些学校,各部门殚精竭虑制定宣传策略,宣传栏内可见学生在各类竞赛斩获的荣耀勋章,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闪耀光芒的证书仿佛在娓娓道来学校的辉煌。然而细细端详便会发现,华美表象之下是精心摆拍,学生表现缺乏灵动性和自然感,难怪有人认为摆拍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再看学校美篇网站,轻轻点开页面,大量图文如潮水般袭来,运动会、文艺演出、课堂互动等场景中,师生仿佛置于放大镜之下:照片中的学生笑容灿烂,教师和蔼可亲,一切都显得完美无缺。可凝神审视就会发觉画面中弥漫着刻意、雕琢的痕迹,学生的动作和表情经过了精心“排练”。现实中不少师生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找到最佳拍摄角度、达成最好的宣传效果,学生被要求反复调整姿态,如同被丝线操控的木偶。教师则在一旁如经验丰富的导演,指挥着这场学生表演。那场景令人既感慨又叹息。 课堂上的摆拍现象也并不鲜见。为了彰显教学创新与授课教师风采,一些教师会预设特殊环节,促使学生积极踊跃参与互动,那场景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此时,摄影师悄然现身,记录下学生专注而热情的姿态。然而一旦拍摄结束,课堂便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瞬间恢复沉寂,落差之大令人唏嘘。 校园活动更是摆拍的“重灾区”。一些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学生身着鲜艳夺目的服装,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宏大演出,场面壮观却缺乏生命的气息。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在赛场上全力拼搏,展现坚韧和勇气,还要时刻配合摄影师随时摆拍。他们仿佛不是在参与一场体育竞技,而是在走一场华丽的时装秀。文艺会演中,小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也经过反复打磨,只为在镜头下展现整齐划一的精神面貌。在我看来,那种表演虽光彩亮丽,却缺乏真情实感。 校园内种种摆拍怪象不无过度宣传之嫌,它好像一层薄雾,掩盖了教育的纯粹和真实。学校本应是专注教育教学、培育学生成长的场域,如今一些学校却变成了追逐表面光鲜亮丽的“秀场”。在这个“秀场”中,师生不自觉地扮演既定的角色,如同舞台上的演员,而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价值却被忽视。由衷地渴望学校教育回归本真,打破这虚幻的海市蜃楼,挣脱过度宣传的束缚,让校园成为知识的殿堂和学生快乐成长的温馨乐园。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白塘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