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级各类举报平台的开通,群众对教育的举报有所增加。一些合理且与事实相符的举报,对教育工作的确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与鞭策。但不实举报却增加了教育的运行成本,也打击了勤勉执教者的积极性。 及时、公正、温馨处理不实举报,对解开举报者心结、还教师以尊重尤显重要。 及时,让教师“想”有所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校不能因为举报而念“怕”字诀、使“拖”字经。“怕”和“拖”只会让举报的次数更频繁,处理更棘手。 一方面,及时受理体现了对举报者的尊重,让其愤懑的情绪在第一时间得以平复,也最大限度防止了问题的扩大化;另一方面,学校或教师不能因为是不实举报而掉以轻心,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很多时候,即使“流言止于智者”,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梳理和修复。教师这一职业有其特殊性,孩子的教育等不及、环境不允许,如果不实举报如影随形,不仅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可能让教师群体的形象大打折扣。及时介入不实举报能在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最低代价让被举报教师得到支持,不产生丢弃“想”要有所作为的职业追求。 公正,让教师“能”有所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处理不实举报同样要注意“不患对错而患不公”。 出现不实举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误解、跟风、泄愤,也不乏故意陷害。无论何种情况,处理时都要秉承持公正。我曾接触过一个对自身形象十分注意的女教师被家长举报的案例。举报者认为女教师过于注重装扮,在教室里晃来晃去严重影响孩子学习。事实上,这位女教师只是很正常的装扮,并没有过度装扮。面对不实举报,学校先带家长去其他班级、学校了解教师着装,再让其听取孩子的感受,最后与家长探讨教师着装与工作的关系。一系列交流后,家长认识到孩子学习并不会因为教师着装而受影响,学校也肯定了女教师的行为,没有按照家长的主张责备女教师。 当然,对于怀着一定目的,无论匿名或实名的不实举报,还要争取公安等执法部门的支持,追究不实举报者的责任,让教师不惧不实举报,“能”有所作为。 温馨,让教师“敢”有所为。无论举报是否属实,被举报者都处于举报事件的旋涡之中,舆论的发酵、周围人的眼光都会让被举报者如坐针毡。 此时,通过温馨的关怀扫除被举报教师心中的阴霾,便是处理不实举报的重要一环。 面对不实举报,被举报的教师内心委屈,因此事件调查宜在小范围内进行。当不实举报事件明朗,学校要在特定场所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当面澄清。 为了真正让被举报者放下思想包袱,做好举报者的思想工作也同样重要,只要不是故意进行不实举报,而是由于误解等其他原因导致不实举报行为,学校可以从中调解,让双方“一笑泯恩仇”。这种处理方式也能让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敢”有所作为。 妥善处理不实举报,把不利因素转变成正能量,除了要及时、公正、温馨外,相关部门及时细化对不实举报的界定标准、明确对不实举报的处理办法,也能更好地解决教育领域的不实举报问题,让教师心中有底、眼里有光。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