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区域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④
“环滁皆‘科学’也”
——安徽省滁州市推进“大科学教育”路径探析
本报记者 孙和保

    滁州市琅琊路小学学生胡峻睻参加第39届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全椒县江海小学学生曹伟宇、荣晓严参加第十五届“能力风暴杯”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获得一等奖,滁州市东坡中学学生李浩然、江子烁参加2022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超能行动系列赛获得一等奖……

    地处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的滁州市凭借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依托智能家电、新能源、光伏发电等8大产业链,聚焦“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打通堵点、聚焦优势、放大效应,在滁州大地刮起“大科学教育”旋风。

    一千年前一篇《醉翁亭记》让世人皆知“环滁皆山也……”如今,趁着国家大力推进科学教育的东风,滁州教育人找到了一个新赛道。

    “普及+特长”,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9月23日,滁州市琅琊路小学的操场上一片沸腾,科技作品展示、科学调查活动启动、科技创新人才表彰……第十二届科技节在学校操场隆重开幕。而在两天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博士生导师胡建民为全椒县江海小学六年级学生带来一场题为《跟我去南极》的科普讲座……

    丰富的活动、多元的方式、普及性的推广,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滁州大地蔚然成风。

    为了营造科学教育氛围,滁州市中小学积极开展“科技周”“科普讲座”等科普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琅琊路小学自2017年开始推进“科技创新进校园”,积极探索“科技创新进校园”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成立“小牛顿”科技社团、长三角满天星琅琊人才驿站、飞翔体育俱乐部以及开展“家长博士进校园”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园内体验科学、感受科学,进而对科学产生兴趣。

    “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科学教育的种子,虽然不知道种子什么时候会发芽、生根,但唤醒兴趣、激发自信让学生受益终身。”琅琊区委教育体育工委副书记贾开华说,“静待花开,学生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面向每一个学生,在体验、探究、操作中培养科学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是滁州教育人推进科学教育的共识。面对学校场地不够、师资不足、乡村资源匮乏等现实,滁州市每年统筹财政资金近2000万元,建设“编程教室”“无人机试飞教室”“地震体验馆”等科学教育专用教室,配齐配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拓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场域。

    滁州市紫薇小学原占地24亩,学生却有3000人,人多地少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学校便把楼梯拐角、篮球场等能够利用的空间都开发好,借助二期扩建的契机专门拿出一栋楼建成有“科技范”的星创楼,设有航天、航空、车辆模型、无线电测向等十几个专门教室,为师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2019年建校的滁州市永乐小学同样面临场地小无法开展科学活动的问题,学校也是见缝插针想方设法安排场地,着力解决开展活动的问题。

    有了场地,教师从哪里来?紫薇小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快专业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现已有20多位教师具备了省级教练员资质和裁判员资质;永乐小学实行全员学科学、教科学,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琅琊区创设了“1+1排课法”,即教师上好1门主学科+1节常识课(科学、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打破结构性缺编的现状;全椒县则借助“银龄计划”引进科学教师48人,助力学校科学教育的开展;南谯区引进公益社会资源、特长师资资源,扩充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后服务校外资源师资库。

    为了补充师资的不足,滁州市近三年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录用等渠道补充科学类教师439人,并加强科技名师培养,形成了安徽省教坛新星、市级教坛新星、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一大批科学类学科领军人才。同时,聘请240余名科协科技工作者、高校教师等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常态化开展市、县两级科技辅导员培训班,通过持续性、系统性、专业性培养,实现全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两个全覆盖”。

    “我们通过社团、活动、科普进校园等方式保证面上的普及,也借助参加国家、省、市、县(市、区)的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做好点上开花。”琅琊路小学校长王育青一直注重创新人才在小学阶段的培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而科学教育是三者融合的有效载体。”滁州市教体局副局长李志介绍,滁州市已举办七届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表彰“市长奖”获奖学生45人,发放奖金30余万元。县(市、区)每年均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设立“县(市、区)长奖”,激发了中小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

    而江海小学通过制订“江海科技小达人”培养计划,探索选拔、培养科技人才的长效机制。学校每年利用科技节活动评选“江海科技小达人”,自2021年以来已评选出“江海科技小达人”60人,既挖掘和培养了一批具有科技潜力的后备人才,又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科技领域。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创意编程大赛等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实现在有潜质学生的发现方式、培养路径上有新的突破。

    正是有了优渥的土壤,各种世界、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上频频出现滁州市学生的身影,并屡获佳绩。

    “不是长大后再探索科学世界,而是把科学世界带到学生眼前。”作为首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江海小学副校长张玲说:“在第六协同组与全国各地20所学校共建共享,为科学教育开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课内+课外”,全场景推进科学教育

    在滁州市第二小学科学教师李青的脑海中有一节念念不忘的公开课。

    那是在安徽省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小学科学第一场上的一节《小船与浮力》课,课上学生通过猜想、体验、论证、应用等环节完成了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提升。课程最后,当李青介绍完“奋斗者号”已实现95%国产化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将那5%也自主研发出来,实现‘奋斗者’号100%的国产化率。”

    台下300多位听课教师掌声雷动。一节科学课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怀,这是李青没有想到的,也让他的内心更坚定了上好科学课的信念。

    今年1月5日,安徽省教育厅等十六部门印发《安徽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等20条工作措施和3项工作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推进科学教育的文件精神,滁州市保证在小学阶段开齐开足科学课,在初中理化生等学科融合科学教育,实现课内科学课的开齐开足开好。

    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滁州市中小学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组织各种科学实践活动,如开展科学实验比赛、组织野外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醉翁小学校园内种植有多种果树,从吐芽、开花到结果再到果实成熟,科学教师会引领学生去观察、记录,“小鸟为什么啄这颗果实”“为什么果实去年多今年少”……这些都成为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主题。

    在开齐开足开好科学课的同时,醉翁小学为教师提供各种“脚手架”,比如虚拟实验室、领航素质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帮助教师丰富科学课。滁州市第二小学科学课程教研组秉持“教师和学生一起发展”的理念,通过推门课、研究课、展示课、示范课、竞赛课,提升教师驾驭科学课堂的能力。

    科学课不好上,教师不重视是学校推进科学教育遇到的难题。“科学课不是简单地教知识,所以教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备课,一些教师因为功利性思想作祟,使科学课成为‘鸡肋’。”醉翁小学副校长李大红说,“教师不要总是盯着分数,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

    推进科学教育,教师是关键。滁州市注重通过自主培养一批科学教育的领军人物,如滁州中学教师万鹏被认证为全国“高级科技辅导员”,琅琊路小学教师胡勇从“门外汉”成长为省科技辅导员的“内行人”,琅琊区还成立了“王番小学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和工作室的带动,培养一批科学教育骨干教师,为科学教育注入新活力。

    正是有了一批批骨干教师,既保证了科学课的高质量开展,也为“双减”政策的落地提供了人才保障。在课后服务时间,天长市各学校建立科普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科普知识小作文、科普手抄报评选等活动。天长市实验中学、第三中学通过开展社团达人秀活动,将艺术与科技融合,为师生带来科技盛宴。琅琊区鼓励学校周六日开展“科技俱乐部”,实现学生的假期托管。

    而面对乡村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困境,滁州市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智慧校园、网络课程等,以数字化做好乡村学校科学教育的“加法”。

    近年来,凤阳县小岗学校与滁州市苏滁实验学校通过数字化手段共上一节科学课。如今小岗学校从一所只有100名学生的村小发展成初具规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得益于数字化的引入,解决了村小长期存在的难题,让更多孩子有了一个向往未来的梦。”小岗学校校长姜兆海对未来充满希望。醉翁小学则借助“醉翁亭娃”云上工作室,与全省各地科学发烧友互动交流,在组建了科学教育资源库的同时,形成了学校的品牌。

    “数字化让科学教育洼地变高地,变课程开设的不可能为可能,促教师不可为成有为。”滁州市教体局局长付俊说,“数字化为推进科学教育插上了翅膀。”

    “校内+校外”,打破科学教育边界

    刨红薯、收花生、了解科学种植……秋分时节,滁州市实验小学师生、家长在“七彩农场”农耕研学基地忙得不亦乐乎。学校借助“七彩农场”开展“科学+学科”“科学+劳动教育”“科学+家庭教育”,以农耕研学基地实现学科融合、家校共建。银山路小学通过设置一些方便家庭开展的小实验,既培养学生以科学视野观察日常生活的科学素养,又借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实践、互动增进亲子关系,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课程是开展科学教育的载体。近年来,滁州市中小学科学课程设置较为完善,涵盖了小学科学、信息科技,初高中理化生等多个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滁州市对科学教育课程进行了相应调整,积极引导学校大力开发科学教育课程,如“物理秀科学晚会”“科学探索营”“无人机实践活动”“指导课后实验探究”等,更加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观察、实验是重要方式。但在教学中有的实验用时过长、具有危险性等,一些学校就望而却步。全椒县第四中学借助以激光雕刻、手工制作为主的综合实践室,满足理化生等学科实验需要的VR实验室等,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学的后顾之忧。数学教师张兴涛开发的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将军饮马”模型获国家专利;江海小学开发“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参与中草药的种植、采摘、炮制,掌握相关技术,了解中草药的药效药性。

    为了确保科学教育推进的效果,解决发展中不断涌现的问题,滁州市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如实验操作考试、科学内容考试、科技创新大赛等。同时,注重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在滁州,每个县(市、区)、每所学校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丰富的科学教育课程。但不能否认的是,推进科学教育离不开人财物的投入,如果单兵作战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和资源,这就需要打破界限,形成家校社企的合力。

    为此,滁州市科技馆打造“1+4+N”特色展教模式,以常设展厅为根本,围绕“科学探秘”“创客工坊”“光影科普”“云享科学”四个品牌,常态开展科学实验秀、展品深度讲解、小小科技志愿者、非遗+科技等10余个子项目科普活动,受益青少年达40余万人。天长市教体局从2020年开始实施“红绿蓝”品牌工程,“蓝”就是深入推广、开展科技活动。

    “快来看,把手放在这个球上会有光产生;这个水能悬空一直流哎……”在科普大篷车及科普展品体验活动区域,学生看着从未见过的新奇科技展品兴奋不已。这是发生在2023年琅琊区科协在滁州市第二小学开展的快乐六一“前沿科技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上的一幕。活动上展出的“雅各布天梯”“光栅动画”等20多件科技展品,让学生“零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琅琊区依托科技馆、科协、滁州学院及光智科技、润翰微波等科技型企业,常态化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公益课、博士进校园等10余个科普活动,深入开展馆校合作。

    “凭借区位资源优势、领导重视及多年来的持续探索,琅琊区开展科学教育有了更多空间和载体。”琅琊区教体局副局长许海濛说,“正是这些积淀和支持,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科学教育。”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