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教坛30余载,回顾自己30年前的第一节公开课,我仍然对自己是否把真实与真诚传递给学生“耿耿于怀”。 那年我19岁,带着欣喜与期望上了教师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开课《四季的脚步》。因为当时十分羡慕名师行云流水的课堂效果,因此我将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都倒背如流,以达到预期的所谓流畅效果。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解读文本。当时,班上一名男孩在诠释“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溪水唱起了歌儿,叮咚,叮咚,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这一小节诗时,他非常高兴地敬了一个军礼。当时我却评价道:“绿草和鲜花是从地里长出来报到的,你怎么会敬个军礼?” 回想起这个情景,作为教师的我并没有真正捕捉到教育契机,如果当时面对学生的“敬礼”,能够顺势说道:“绿草和鲜花此刻在你的眼里已经成为小战士,他们正在向春天的首长报到。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这样,不仅表扬了学生的表演十分形象,同时也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如今再反思自己的第一节公开课,我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氛围,把十八般“武艺”都搬上了课堂,“唯美”的音乐、“奇特”的音像资料、“激情”的教师朗读、“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分秒不差”的时间把握……一切都堪称完美。然而,这样的课堂就像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则成了道具,课堂缺少了生成、真实和有效,其公开的意义何在? 这节公开课,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我还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看似极其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却忽视了恰当的引导,因此失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获得客观的认识。此外,还有许多课堂生成的问题,由于与自己的预想相悖,我便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30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自己的第一节公开课,虽然上得看似自然天成,但是学生却失去了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发展,留下的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印记。回望之后,我只想说教师应该把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儿童,而最珍贵的东西应该是真实与真诚。 没有真实与真诚,便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对公开课的认识,让公开课回归本色,把立足点放在“课”的探究上,这样才能真实、常态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听课者觉得可看、可学、可用。此外,我们还要把心态放“平”,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公开课,既能接受成功的喜悦,又能对待失败的困扰,让公开课成为自我锻炼、自我实现专业素质提升的平台。总之,我们要把公开课当成随堂课来上,这样才能避免失真和作秀,才能在课堂上听到真实的生命拔节的声音。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吉林省吉林市滨江南路学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