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行思行
“工夫在诗外”
——关于拓展劳动教育场景的思考
刘树国

    勤劳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中的品质,劳动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因此,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拓展劳动教育场景,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和课外实践,是这个问题的最优解之一。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领悟劳动的意义。比如,讲授《长城》这篇课文时,读到“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奇迹,从而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萌发和劳动观念的形成。在讲授《陈秉正的手》一文时,教师应结合课文情节教育学生不仅要热爱劳动,还要真正掌握劳动技能和技巧。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将应用题中的数据和实例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在讲授行程、工程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题中的公路、铁路、隧道、桥梁的建设长度、宽度等数据,强调这些成就的取得有赖于无数建设者辛勤的劳动,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在体育、音乐等学科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劳动教育。比如,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帮忙搬运体育器械,参与画跑道线等劳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教唱《劳动者之歌》《我为祖国献石油》等赞美劳动者的歌曲。

    除了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劳动教育。在结合年龄特点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之余,家长还要想方设法增强孩子的家庭主人翁意识,培养孩子参与家庭日常生活管理的能力。比如,为了让孩子详细了解家庭收支情况,家长可指导孩子对“家底”进行“盘点”,还可以利用周末、假期让孩子做一段时间的“家庭小管家”,带他们到商场、超市亲自购物,亲自付钱,以此锻炼孩子的计算能力和自理能力,不断增强孩子操持家务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持家的不易,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劳动的价值。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劳动。比如,让学生跟着园丁学习修剪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和环卫工人一起在街道、公园等场所进行清洁劳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走进工厂、农田、工地等场所,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的劳动场景,体验不同群体的劳动特点。

    另外,学校要着重在科学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研、发明创造等都是劳动,要让学生立志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在未来创造更大的劳动价值,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收获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