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所学校对教育这个词的理解大同小异,但办学的实践却相去甚远?这实际上取决于每所学校的校长是否有清晰笃定的办学信念,是否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对身边所谓的“捷径”目不斜视。
过去20年,我们的教育把人变得更像机器;接下来的20年,技术将把机器变得更像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让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加速“失效”,也正在重新定义学校存在的意义。
那么,学校教育应该怎么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一个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词——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有人说,就是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
从知识教育转向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巨大挑战。为什么?因为知识属于社会,但素养却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依靠他人传授获得,但素养却只能自我生长。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和学的方法。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路径和方法非常多。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有这样一段话: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大单元教学是一种重要方式。但大单元教学到底怎么实施?通过实践我们总结了12个字:概念引领、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最终我们将这12个字归纳成3个核心词——我们把它称为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三要素,那就是“大概念、核心问题和核心任务”。其中,又以大概念最为重要。
“大概念”源自英文“big idea”,它并非指学科中某一知识的具体概念,而是指相对稳定、有共识性和统领性、能够反映学科本质的核心观点。
一个大概念应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它是一个鲜明的学科观点,是一个深刻的学科判断,还是一个可迁移的学科规律。
我们可以把大概念看成素养在单元内容上的一个投影。因此,大概念其实是连接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的重要一环。正像美国学者埃里克森在《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一书中所说的,概念能够跨越时间、跨越文化、跨越情境进行迁移,教学应该以概念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大概念看上去很美,但它的专业性决定了大概念没有办法直接呈现给学生。怎么办?“核心问题”这时候就登场了。核心问题是大概念在学生层面的“翻译”,如果大概念是谜底,那核心问题就是谜面。只有引领学习者持续思考并努力回答核心问题,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对大概念的理解状况。
在解决核心问题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核心任务”。同时,完成核心任务需要脚手架,这就是“子任务”。子任务作为支撑和分解,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核心任务。面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情、不同内容,任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不断去创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乘客放在驾驶员的位置上”。
学生怎样学习,取决于教师怎样设计。我们需要走出原来经验的丛林。经验是财富,有些时候也会是阻力。我们必须从改变自己做起——教师改变了,学生才能改变。正像托尔斯泰所说,“绝大多数人都想改变世界,只有极少数人立足于改变自己”。我们对自己经验的改造、提升和转化,将决定我们独特的专业价值。
(本报记者黄浩 整理)
————————————————
章 巍 | 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特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