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第七届中国教师报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发布共识——
把学科打开 让课堂变大
本报记者 褚青源

    一个品牌凝练一个口号。课博会的宣传语是:以课为媒,让课说话。

    一次会议确定一个主题。本届课博会的主题:把学科打开,让课堂变大。

    一次会议发布一个共识。本届课博会的闭幕式上,组委会发布了七条“会议共识”。

    那些善于思考的人往往会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每次课博会在最后的环节都要发布一个会议共识?就像一堂课的结尾要有一个小结一样,一次会议的尾声也要有一个总结。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一次会议最终形成闭环,更重要的是,一次会议要沉淀一个成果。这也是我们以媒体的方式参与并见证课程教学改革进程的努力。

    我还想到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回应,即“共识力就是课改力”。改革初期,身处其中的人迫切需要形成共识,而共识是需要一点点积淀形成的。因此,每一次课博会我们都把它作为一次塑造共识的关键事件。但是,我们发布共识从来不拒绝“非共识”,那么什么时候更需要非共识呢?当我们走进改革深水区的时候,更需要寻找或发现非共识。

    共识的发布是发现的过程,是回看的过程,也是凝练的过程。尽管我们发布这个共识是有限的共识,是对专家观点挂一漏万的概括,但有限即无限,有限即可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准方向、认清方位。

    本届课博会聚焦主题 “把学科打开,让课堂变大”。我们认为,打开是一个过程,变大是一个结果。

    1.把学科打开,就是要以素养导向重塑教学,让学科向内贯通、向外联通,让教师从学科意识走向课程意识,让教学从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进而走向跨学科和超学科等综合学习;让课堂变大,不只是从课时教学走向大单元教学,更重要的是走向学科实践、走向生活,让知识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实现实践性认识和认识性实践的统一,也即“用以致学”和“学以致用”的统一。

    2.“把学科打开,让课堂变大”,就是要“高”处设计,“大”处着眼,“高”指向大概念,“大”指向大单元、大任务。大概念与大单元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科素养目标落地。“把学科打开,让课堂变大”就是通过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和学科实践来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还要像专家一样实践。

    3.“把学科打开,让课堂变大”迫切需要我们穿越概念的丛林。其中大概念是关键。让我们一起重温余文森教授的那组比喻:如果一个单元是一棵树,那么大概念就是树根;如果一个单元是一座房屋,那么大概念就是地基;如果一个单元是一串珠子,那么大概念就是主线;如果一个单元是一次旅行,那么大概念就是目的地。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要站在知识的高处俯视每一节具体的教学。

    4.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警惕其遮蔽性。强调大单元教学不能遮蔽课时教学、单篇教学的价值。大单元教学与课时教学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互为支持的关系。大单元教学不是课时大、容量大,而是一种课程视野。大单元背后的大概念不能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反复迭代理解的。其实,大概念不是新生事物,那些会教的教师通常教的都是大概念。

    5.大单元教学怎么才能更好地落地?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大单元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构建一个可借鉴、可迁移的教学模型。本次会议所呈现的“单元导读课、单元探究课和单元整理课”三大课型就是这样的简化模型。值得关注的是,建立模型不是要止于模型,而是要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可以轻易迈出第一步,让80%的教师在80%的情况下做到80分。

    6.“把学科打开,让课堂变大”,需要我们再次认识教和学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决定了我们要从教学侧改革走向学习侧改革,从教的频道切换到学的频道,要回到教的初心上来,因为教师只有懂得了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设计出更适切的教学方案。让学习自然发生,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习深度发生,是“把学科打开,让课堂变大”的应有之义。

    7.“把学科打开,让课堂变大”是一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旅程。这意味着我们要不断走在核心素养落地的路上,需要我们进一步读懂课标新理念、新风向,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守望全局,以望远镜思维和显微镜思维关注从育分到育人目标的达成。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