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研训之窗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以开放思维寻求教师培训新突破
陈 蔚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往区域教师培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产业化驱动专业化,培训力量分散,形态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二是行政化驱动专业化,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三是工程化驱动专业化,限制教师发展自主权。为破解这些问题,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聚焦高校资源优势和专业力量,以开放思维寻求培训新突破,以行政力量推动教师培训整体提效率、上水平。

    依托“问题驱动式校本研修”“卓越校长高级研修”等项目,大东区构建“教育局行政统筹、高校专家引领、教师发展机构协调管理、中小学校行动改进”的“行政统筹、多元联动”研修模式,找到适合区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其中,区域教育行政力量立足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政策与经费支持;高校立足资源整合做好课程设计,保障模式运行,实现成果转化;教师发展机构立足协调管理,推动课程实施,确保研训一体;学校立足研修实践,切片式诊断,实现全过程培养。

    遵循“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重视过程、促成变化”的研修理念,大东区把多元化研修平台建成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赋能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迭代培养。

    在研修过程中,以“突出主体性,促进自主发展;突出合作性,促进共同提升;突出研究性,实现成果引领”为指导方针,大东区设计三大培训课程模块。设立“研修工作坊”,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导向”“能力导向”,开展“问题聚焦”“理论学习”“导师引领”“实践反思”四环节系统研修。

    为打造合力驱动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大东区整合多方优势资源,针对不同项目实施方案目标要求,提供系列课程,优化指导方式,强调转化应用,讲求培训实效。

    开发系统化课程。我们为卓越校长培养项目设计四类系列课程。一是影响力课程,包括校长的角色定位、校长的教育理想和学校规划、校长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路标、校长的压力管理和时间管理。二是执行力课程,包括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与管理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经验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实践。三是领导力课程,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深度学习实践创新,高效的团队建设,管理者资源调配。四是实践课程,包括校园实践、学校外部关系调适的诊断与改进。

    实施导师制培养。成立由沈阳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赵海涛博士领衔的导师团队,建立理论指导团队和实践指导团队。其中实践指导团队由省级初中教研员、市区小学相关学科教研员、区域名师和首席教师共22人组成。围绕“五个一”研修任务,充分发挥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在立德树人、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等项目中的引领作用。

    实行个别化帮带。“未来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实施一对二高标准、顾问式帮带模式,进行“研究生式”培养。导师与学员深度链接、及时互动,展开个性化实践咨询、个别化指导以及差异化评价,精准培育青年骨干教师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强化多元化互动。“基于《标准》的学校发展工作坊”项目聚焦学校课程建设,采取工作坊、专家进校、“影子”校长、异地考察研修方式。通过高端引领、带题参训式学习,搭建参训学员与专家对话、与学员对话、与实践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平台。

    “行政统筹、多元联动”研修模式的有效运行,让合力高质量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可能。经过“未来骨干教师培养”等多个样本的项目实践,形成了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多元联动、合作共赢的大东师训新生态。一是五级骨干教师梯队培养机制日臻完善。一批卓越校长、省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名师首席教师等脱颖而出。二是教育家型教师培养路径日趋清晰,大东区先后涌现出一批有较高政治站位与坚定教育信仰的榜样教师。三是教育教学理论研修成果日见丰硕。

    未来,大东区将进一步突出区域教育行政、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和学校的比较优势,深化该模式在主题聚焦、成果应用、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探索,不断拓展应用样本,探索促进教师多元成长的研修模式,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