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劝离”倡议落地需要更多支持
王寿斌

    浙江杭州某中学《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一经发布便被大量网友转发,很快引发广泛讨论。在许多家长为此倡议叫好、点赞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对这一倡议能否落地表达了担忧甚至质疑。

    倡议落地的现实障碍在于,即使学校要求家庭设定“无手机时段”,但在执行层面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比如,许多家长本身因工作需要或个人喜好无法离开手机,乡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基本不懂网络或根本管不住孩子,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都决定了很难完全控制青少年接触社交媒体。再者,许多设备比如智能手表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完全禁止不满16周岁的青少年接触社交媒体难度很大。在学校层面特别是高中,学生一般在15—17周岁,若要“区别对待”“同班不同策”也很难做到。

    毋庸置疑,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沉迷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危害自然最知情,也最有发言权,但他们对倡议的落实也没有足够的底气。从网络公布的倡议内容来看,“建议”“尽量”“减少”等模糊措辞的使用,真真切切透露出学校想管而难管的无奈。

    众所周知,青少年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交平台上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极易干扰他们的判断,侵蚀他们心灵,进而诱发错误行为,相关案例不胜枚举。而学生一旦沉迷社交媒体,正常的学习将会受到很大影响。面对家长的无助和教师的无奈,《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引发热议也在预料之中。

    然而,将如此重大的社会问题让学校来求解和担责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多方发力协同治理,方能实现标本兼治。

    尽管我国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和社交媒体的现象长期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但并不意味着国家放任不管。2021年,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严禁为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提供主播账号注册,全面加强网络直播行业的正面引导和规范管理。几经广泛征求意见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已施行,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当下的问题在于,上述意见和条例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一方面需要从执法层面加大力度、形成合力,严查平台运营背后的“算法”逻辑和底层设计,让精于算计者无处遁形,让违规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技术防范层面给予有力支持,让青少年免受其害。

    就上述“劝离”倡议而言,我们不能只是自欺欺人地哄劝孩子不注册,而要充分压实平台责任,责成其通过技术“设障”进行管控,让未成年人注册不了,或是严格限制其使用的时长、时段乃至时空。如果各方能够达成共识,余下的便只是决心和行动。道路交通的“酒驾”能治理,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沉迷”也必然能够治理好。

    (作者单位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