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观课笔记
从未丢失的教学自信
李 浩

    学校里的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她精心准备,还特意找我咨询有关问题。看到她努力的样子和对我的信任,颇为感动。

    这位教师擅长教学反思,尤其是年纪轻轻就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然而她的短板也很明显,就是缺乏教学自信。她的课堂有时会陷入沉寂,师生双方都落入无话可说的尴尬。由于准备充分,这次公开课相比以往流畅许多,师生互动精彩。虽然进步不少,但在课后点评环节,依然有听课教师提出了一些细节问题,此时我明显感觉到她落寞的神情。事后,她给我发来消息:上得不太好,但依然收获了很多。

    在我看来,只有在课堂展示的基础上所做的研究才是有效研究,否则难免陷入空谈,构建的只是虚无的教学理论。但是,倘若没有理论引领和经验总结,课堂实践也会陷入一种“不知何往的被动”。正所谓理论与实践是互为依存的。

    公开课不仅要落实好教学任务,让学生收获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认知,还要接受听课教师的评价。在一次次的公开亮相中,这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积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其教态显得更从容,教学风格也逐渐形成。

    上公开课的过程显然是煎熬的,一方面来自课前准备的焦虑,会让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寝食难安;另一方面则来自自我否定,在试教之后同行没有给予充分肯定,周边出现一些不同声音,执教者就可能对自己的教学产生怀疑。一些执教教师碍于情面,或出于对长者的尊重,甚至屈从于权威意见,依他人之计进行教学设计,最后发现自己的课早已走样,完全没有半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了。最痛苦的则是公开课结束之后,尽管执教者已经非常努力,但是专家在点评时总会提出一些建议,有的即使非常委婉,依然可以听出弦外之音。教师为了准备这节课已经是寝食难安,但最后换来的却是同行否定的意见或所谓的“合理”建议。其实,不是不需要建议,而是与批评、建议相比,欣赏显得更为重要。

    从教近20年,我上过很多公开课,纵使在他人眼里已具备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每每让我点评同行的课,总是心存敬畏。有时候我发现一堂课有不少缺点,但我常常提醒自己:这到底算不算是缺点,所谓的缺点是因为不符合我的教学理念吗?假如因为不符合自己的理念而将其定义为缺点,是经不起推敲的。评课时我一般不讲“我认为……你应该……”,因为从来没有完美的课,因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虽然每次观课我都会有对课堂的疑惑,但我通常会保留自己的意见,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这并非职业的虚伪,我深知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公开课上收获的自信对其后续的成长多么重要。

    没有比科任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了,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基于学情而发生。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行为就是合理的行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学生。因为你每天与自己的学生接触,知道他们的需求。昨天学到哪里了,今天继续昨天的话题,如果因为有人听课而突然转变策略,那你上课的对象就不是你的学生了,而是听课的人了。

    所以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不幸并不是听到了专家或同行的否定性点评,而是因为听了否定性点评之后失去了教学自信。一线教师应该听取同行的建议,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但也应该坚守自己的教学理念,假如被他人的意见左右而畏首畏尾从而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失去教学自信,那才是真正的不幸。

    前面提到的青年教师说自己上得不太好,但依然收获了很多。前半句我读出了自卑,后半句我读出了谦卑。人总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起来的,那些站稳了公开课讲台的教师,既是因为他们主动争取到了展示的机会,也是因为他们从未丢失自己的教学自信。

    (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华维外国语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