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编后记
有形的建筑 无形的文化
本报记者 金 锐

    亭台楼阁、小桥池榭、花草树木……校园的一楼一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文化的沉淀。无形的文化赋能有形的建筑,一所学校从此便有了灵气和生气。

    从100多年前的培英中学到建校方20余年的云英实验学校,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坎坷,无论学校如何开枝散叶、迁校变址,传承百余年的文化仍然绵绵不绝、历久弥新。钟楼、听松园、步云亭……这些物象的文化也在“云英”的校园里成为新的记忆。

    钟楼代表一段历史。它宛若一位沉默而庄重的长者,见证着无数师生的离开与重逢、收获与幸福、成长与快乐。钟楼上代表“信念、希望、仁爱”之意的“信望爱”三个字,仍然是学校延续百余年的校训。

    听松园代表一种精神。一方面,主人志趣高逸,从官场抽身归隐,每以读书、观松为乐。清代文人梁恭辰在《楹联四话》中就记载了一副张维屏自题听松园的对联:“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卅载风尘,历几多人海波涛,才得小园成退步;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四围溪水,喜就近佛门烟雨,且营闲地养余年。”另一方面,张维屏虽然阖门自守、不问世事,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仍然满怀忧国忧民、悲愤慷慨之情。184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广州条约》,张维屏写下长诗《三元里》:“……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张维屏又写下《雨前》一诗:“雨前桑土要绸缪,城下寻盟古所羞……”在晚清的浑浑浊流中,张维屏孤高特立、卓尔不群,但当家国危难之时,他又用铮铮傲骨活出了一位文人的风范——这种精神至今仍感染着学校的师生,成为他们血脉中的传承。

    步云亭代表一种期冀。学校的文化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发展和创新,这样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钟楼和听松园面向历史,步云亭则面向未来。学校以“培英”文化为主脉,在不断碰撞和交融之间,也让“云英”有了新的内涵。

    学校的一座座建筑,不仅有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也应具备审美的品位、文化的意义。尤其对于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而言,历史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财富。学校在改造、重建、搬迁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传承、发扬既有的建筑风格,保留或复制标志性、纪念性、历史性的建筑,努力让学校的文脉得以延续,成为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的记忆。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需要寻找一个物象载体——建筑,其实就是文化的天然载体。有了文化的陶冶和浸染,建筑也会变得更加温润、更加厚重;同样,只有寻找到符合精神内涵的物象载体,文化才会真实得可以感受、可以碰触。宋代诗人张舜民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有形与无形之间,或许便是如此相互依存、相互生发之理。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