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首先是人学。”最近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掩卷沉思,作为新时代教育人,我希望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育人三部曲》一书指出,“人学”之首,在于承认并把握“人”的复杂性。教育是细致的更是宏观的,“启智”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站在为孩子人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多方面施展教育,在关于“人的复杂性”的建构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有为之才。 前些日子,在年级教学调研例会上,一名高二班主任向我反映学生小陆入学成绩突出,但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学习成绩下滑明显,多次谈话没有效果。于是,我决定亲自与小陆谈一谈。在找小陆谈之前,我通过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了解了他的学习成绩和情绪控制能力,尤其关注他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主动性、自信心和果断性等性格特征。 我深知,非智力因素是思维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与学生学业素养的提升休戚相关。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在最近发展区引领他们进行准确适切的目标定位,找到自身优势,给予他们从学业发展走向人生发展的生涯规划指导。 经过与小陆沟通,我了解到他的父母与他交流较少,也不太懂得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于是,我鼓励他告别模糊、被动、隐性的成长,制定一份清晰、自主、显性的自我发展规划。我建议他列举清单,从四个层级确定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首先明确“你要去哪儿”(目标),然后明晓“你现在在哪儿”(原有经验),再来分析 “你该怎么去”(任务和挑战),最后复盘“你是否到达了”(评价)。通过几次深入交流和阶段评价反馈,小陆各方面表现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主动性变强了,补齐短板的意识慢慢转化为实践。 作为校长,我经常在各级例会上指出,要按照学段特点提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要严慈相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良好学习行为以及心智与操作技能的训练;要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 《育人三部曲》认为,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校之间的沟通、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这样,先有情感的沟通才有智慧的交流。基于情感的家校关系就是一场心与心的修行。 在一次高三随堂听课中,我了解到高三学生小秦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家庭亲子关系紧张。于是,我决定牵头年级组前往小秦家开展家访活动。 我明白,理想的家校合作应该基于双方共同愿景,在自觉自愿与共同协商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往与共同行动。与小秦家长沟通我了解到,小秦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这种远离孩子最近发展区的规划不但不能激发内驱力,反而使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我和家长谈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确立科学适切的目标是孩子成长的起点,而肯定教育正是自我教育的前奏。一个从未得到过肯定、不能对自我准确定位的学生,很难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家校合作只有在互融互通、彼此成全中,才能温暖而富有协同性。 “立德树人”的“人”是一个完整生长、具有全面素养的人。从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学”视角看,学生是完整的人。马克思也提出“完整的人”的概念,核心理念是让学生的身心、智能、人格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诚然,以上述理念建构的学校管理服务育人体系,不是一个人的“把酒问青天”,而是一群人的“千骑卷平冈”,需要教育人的共同行动和反思。 人生之善莫过于助人,助人之德莫过于助学。我把扶贫助学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学校管理工作,依托“红十字会”和关工委的大力支持,推进贫困生多渠道、多路径助学的形式,给学生精神力量。我倡导开设了金沙中学“谨丞学子”奖、“有思青年”奖、“博謇桃李”奖等,希望金中学子继承学校创办人孙儆先生的“谨丞”之志,明晓读书改变命运、强国必先强教育的道理,争做怀爱国情、立强国志、践报国行的中国好青年。 除了校长,我还是一名英语教师。我在学校开设了以“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为主题的英语特色社团系列活动,担任“时文阅读”“影视欣赏”和“戏剧表演”的社团指导教师。我希望通过英语社团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英语核心素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思辨能力,深度认识和探索世界。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我恍然从《育人三部曲》的哲思中领悟:育人也如同春光,我会一如既往地把愿景变成风景,把想法变成方法,为学生照亮前行的路。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