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学生常常追逐打闹、相互推搡、大呼小叫等,既不文明,也不安全。为了让学生享受课间的自由与欢乐,我和学生一起设计课间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轻松、愉快、自主、想象、创造的情感体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游戏前:尊重自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游戏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游戏欲望,在玩中产生“心流”。因此,游戏前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自主选择游戏类型,如“快乐乒乓球”“听词填曲”“气球大作战”“揠苗助长”等游戏,并根据游戏类型自主组建对应的游戏兴趣小组,进行分工合作。
课间游戏不是“放飞自我”,需要合理的规则,保证课间安全。因此,我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确保游戏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实施,如“气球大作战”的游戏规则:6人一组,男女生各3人;参加游戏的学生必须站在两条平行线上听从统一号令,违者出局;“作战”过程中不能跑出游戏设定的片区;气球未被踩破较多的组获胜。自主制定游戏规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探索和体验中产生自主感、可控感和价值感,玩游戏的动力高涨的同时也保证了游戏的安全有序。
游戏中:玩中成长
课间游戏是一种“具身”体验活动,需要教师最大程度的“放手”,让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人,沉浸在游戏中,通过挑战性、竞争性、合作性活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扩大知识面、提升技能,发掘自身潜能。可供选择的游戏种类有:一是可视化游戏。如绘画、涂鸦、书法等,让学生“绘”玩。以绘画为例,我把学生的绘画才能引导到班级文化建设上,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设计班级的墙壁文化。学生在测量、构图、美工之后,班级学习园地、光荣榜、梦想栏、图书角等板块设计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的“绘”玩游戏不仅提升了绘画水平,发展了兴趣爱好,还能为班级建设赋能。二是益智游戏。如“歌唱默契挑战”“踩踩猫”等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脑、手、眼等,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思维的敏捷性等。以歌唱默契挑战为例,大家根据某个学生提供的词语,一起唱出相关歌曲中的一句,唱对10个获胜,否则挑战失败。学生在欢笑中共唱一首歌,默契、和谐、愉快,归属感爆棚。三是体育类游戏。如“自行车慢骑”“一分钟篮球”“快乐乒乓球”“滚铁环”等,强健了学生体格,培养了合作、拼搏、坚持、自律等体育精神,“惠”及学生终身发展。以“快乐乒乓球”为例,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乒乓球双打游戏,团结合作、拼搏进取,共同提高乒乓球技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同时,增强胜任感和自控感。
当学生熟练掌握某种游戏时,也可申请互换游戏形式。如果整个小组都觉得某个游戏玩腻了,也可以更换新的游戏继续玩。
游戏后:充分复盘
课间游戏旨在放松身心、快乐成长,不是竞争性的,不需要评出优秀等级。复盘课间游戏活动旨在让学生回顾在游戏中涉及的人际关系、沟通交流方式、参与度、游戏隐患等情况,总结活动心得,提出有益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学生作为游戏参与者,可以从游戏过程、场地、材料、规则、互动等方面进行复盘,有利于形成新经验、提升核心素养,实现课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如在乒乓球双打游戏中,学生梳理出乒乓球双打的配对、站位、位移、注意力、战术等方面的经验,在提升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感悟到合作、互信、共进等体育精神。
教师可以多元身份参与复盘,服务学生成长:作为“观众”,结合自身的观察,对游戏中的优秀表现或个人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作为“顾问”,当学生无法从游戏中解读到更多教育价值时,可以给予指导;作为“伙伴”,与学生平等参与游戏复盘,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作为“评价者”,对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挑战自己、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等品质,给予及时反馈,让学生内心产生自主感、胜任感、成就感、归属感、价值感和意义感。
实践证明,课间游戏既能解决学生课间闲散状态、避免课间安全事故的发生,又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个性化的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提高自主能力。这才是课间 “正确的打开方式”。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北城世纪城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