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带几份报纸见岳父
龙鸿发

    阳光穿透云层,斑驳地洒在岳父家的院落里。岳父坐在藤椅上,手中握着一份崭新的《中国教师报》,眼神中闪烁着无尽的渴望和期待。每当我前往岳父家送生活费时,他总会询问我:“《中国教师报》带来了吗?”

    回想起刚参加工作的日子,那时我还是一个对教育满怀憧憬却略感迷茫的年轻教师。《中国教师报》刚刚创刊,我便与它结下不解之缘,自费订阅了一份《中国教师报》。那些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人物的故事,如同清泉般滋润了我的心田,也点燃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时间推移,我逐渐成为学校骨干教师,《中国教师报》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成为我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每当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或是想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时,我都会翻开报纸,从中寻找灵感和答案。

    我的岳父曾经是一名代课教师,如今已经86岁高龄。尽管没有正式的教师身份,但他对教育的热爱从未减退。一次,我去看望岳父,顺手带了几份《中国教师报》。没想到岳父看到报纸后满心欢喜,临别时还特意嘱咐我:“下次来的时候,记得带几份《中国教师报》!”起初,我以为这只是岳父的一种消遣方式,后来才发现他对这份报纸的热爱远超我的想象。对于岳父而言,《中国教师报》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每次我给他带报纸,他都会如获至宝般翻阅,有时还会用红笔在报纸上圈圈点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岳父的影响下,我更加关注《中国教师报》,进而尝试给报纸投稿。今年8月,《中国教师报》推出暑期阅读专刊,我把自己在暑期读书与写作的经历写成了《我借读书消夏》一文投了过去。没想到这篇文章被编辑看中,在阅读专刊的综述中大段引用发表。此后,我更加坚定了向《中国教师报》投稿的决心。每次有新作品写成,我都会第一时间投给编辑;而岳父也始终是我的第一读者和忠实粉丝——每次看到我的文章发表,他都会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9月,编辑向我约稿,希望写一篇文章介绍耒阳学校里的“地标”式建筑。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岳父的一句话给了我启发:“耒阳一中的杜陵书院,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而且是杜甫精神在耒阳这片土地上的绽放和投射。”

    在岳父的建议下,我决定以杜陵书院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然而,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准确描绘杜陵书院的千年沧桑?如何生动展现杜甫精神在耒阳的传承和发扬?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时,编辑建议我用大散文的笔法从多个维度入手,于是我选取了“历史的低吟:杜陵书院的岁月回响”“杜甫墓与薛岳碑文:历史的见证与反思”“杜甫精神:照亮学府的灯塔”“心灵的触动:与杜甫的跨时空对话”等角度构建文章的结构和主题。随后,我不断修改和完善文章,每一次修改都让我对杜陵书院和杜甫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完美呈现杜陵书院和杜甫墓的魅力,我邀请本地著名摄影爱好者、退休教师陆元武一同拍摄照片。我们深知光线对于照片质感的重要性,因此精心挑选了3个光线最为独特的时段: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黄昏的温柔余晖、正午的炽烈阳光。然而,拍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杜陵书院四周环绕的桂花树和柏树,为书院增添了无尽的绿意和生机,但也极大增加了拍摄的难度。尤其是那些高大的树木几乎将整个墓园遮挡得严严实实,让我们难以捕捉到理想的全景鸟瞰图。面对这一挑战,陆元武老师多次调整拍摄角度,甚至动用无人机进行高空拍摄,最终拍摄到一系列令人满意的照片。

    终于,一篇题为《穿越时空的共鸣》的文章诞生了。当这篇文章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时,我激动不已——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成就,更是对岳父那份深沉教育情怀的认可和回报。

    在岳父的鼓励下,我还成为《中国教师报》的特约通讯员。这份荣誉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写作梦想和教育追求。我知道,无论未来道路如何坎坷,我都会像岳父一样,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更多关于教育、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美好画卷。利用特约通讯员的身份,我积极在全市挖掘教师身边的师德感人故事,用文字记录深情篇章,用镜头捕捉温馨瞬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全市共有5所学校的视频被《中国教师报》视频号采用,我努力让更多师德佳话被更多人看见,努力为耒阳教育的师德建设鼓与呼。

    如今,每月给岳父送生活费时,我依然会带上几份《中国教师报》。看着岳父阅读报纸时专注而满足的神情,我知道这份报纸已经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读物,更是传递我们两代人情感的纽带,是我们共同追求教育梦想的精神家园。

    在岳父的影响下,我对《中国教师报》的热爱也愈发深厚,它将继续陪伴我在教育道路上坚定前行。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耒阳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