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人工智能助推区域教师队伍建设①
主动拥抱AI,成长就有了主动权
本报记者 孙和保

    特邀嘉宾

    王振达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学研中心副主任

    易显学  广西柳州市教育局人事教育与对外交流科科长

    刘会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教育发展中心信息与质量监测部负责人

    ————————————————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这对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场景,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2021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共确立100个高校和市县(区)为试点单位,从顶层设计、问题导向、工作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省域、地市、县区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供了新路径。

    3年多来,各地在借助人工智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遇到了哪些瓶颈,又在推进过程中创生了哪些新的方案,本期关注上海宝山区、广西柳州市、黑龙江哈尔滨松北区三个区域做了哪些探索。

    搭平台,为教师成长拓展“第三空间”

    中国教师报:成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后,您所在区域做了哪些探索?

    王振达:成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3年多来,上海市宝山区围绕数字环境建设、研修方式转变、教学范式重塑、发展模式创新“四大任务”,着力培养高素质“未来教师”。如在数字环境建设方面,宝山区按照“政府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的模式,打造区校两级教育数字基座,通过重点建设“组织中心”“应用中心”“数据中心”“消息中心”“物联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应用统一接入和分发、组织在线协同、数据互通共享能力。同时,创生“智慧同侪课堂”,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新形态。此外,持续推进教师数字画像建设工作,在采集教师基础信息的基础上建立教师生涯导航智能平台,探索绘制可量化、可评价的人才画像,以此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易显学:柳州市重点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师数据治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加强教学教研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提升教师数据治理水平方面,柳州市建设了以数据为驱动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平台,通过年度考核、教师培训、教师培养对象遴选等工作收集完善数据信息,自动对教师各项信息能力进行判断,形成教师个人画像档案。

    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柳州市通过设立试点校,探索智慧教学、智慧评测、分层作业等智能助手应用,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教学应用,打造网络化、沉浸式和智能化的新模式,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

    在加强教学教研资源共享方面,通过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柳州市形成“1+N”或“N+N”的网络“双师课堂”方式,落实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计划,实现课堂教学过程同步实施、教师同步研修、教学资源同步共享。

    刘会民:成为试点后,哈尔滨市松北区成立以区政府主管副区长为组长的“试点工作专班”,整合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招生考试院、区教育信息中心成立区教育发展中心;组建13支教育信息化研修团队(名师工作室)承担教育大数据分析指导功能,并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专业指导团队。同时,出台《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实施方案》《哈尔滨新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工作评价机制》等政策文件,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支撑。3年多来,区委、区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完成录播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升级改造“双师课堂”远程协同教学系统,启动“新区智慧教育服务平台V3.0”建设,为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供平台。

    中国教师报:经过3年多的实践,您所在区域形成了哪些经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区域和教师带来了哪些改变?

    王振达:随着区域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加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宝山区认识到技术的使用不能停留在表层,需要在熟悉工具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教师充分关联学科特征,联系教学实际,探索工具运用与教学实践的紧密融合,推进教学流程重塑和教学范式改造,从而真正实现数字赋能。

    经过3年多的实践,宝山区达成“强环境、建平台、做应用、定体系”等各类考核指标,实现全区范围内学校技术环境的全面升级,多所学校入选市信息化标杆校,其中部分学校成功申报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项目,骨干校长和教师踊跃投身数字化项目实践,数百名教师在数字赋能教育发展的各类评比中荣获奖项。此外,还培养出一批研发型、应用型、专家型教师,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质增效。

    易显学:柳州市最主要的经验是强化顶层设计,统一整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系统重复建设、数据重复收集的情况,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基层工作量。

    目前,我们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强化应用、服务至上”的建设思路,依托柳州市教育数据管理平台初步形成一个教育数据中枢,一面数字综合决策大屏,X个教育数据应用场景的“1+1+X”建设体系,实现了教育数据多源汇聚、动态更新、深度融合、智能分析和场景式应用。柳州市根据教育数据管理平台原有的应用实际,采取长期、稳定、持续的跟踪建设方式,迭代优化顶层设计,拓展融合各类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目前,已拓展新应用14个,其中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就是新应用之一。如今,基于教育数据管理平台的“区—市—县—校”四级架构已实现联通自治区教育厅、柳州市大数据局及市教育局自建第三方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汇聚数据2亿条左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柳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借助人工智能赋能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了城乡、区域的教育差距。自2022年开始,柳州市开启“人工智能+”新型教育帮扶机制,辖区五县及柳江区2125名教师使用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让偏远地区学生不再局限于本校资源,有机会接触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迎挑战,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广开门路

    中国教师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的普及,技术、资源、平台的应用给教师成长带来机会,但也给教师带来挑战,您所在区域采取了哪些举措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王振达: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宝山区构建了“面向未来、整校推进、融合创新、精准服务”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育体系,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支持的教学设计相关课程18门,满足数智时代教师的专业学习需求。同时,坚持项目引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数字化项目,践行研思并进。

    另外,宝山区遵循先锋先行的理念,在全区范围内招募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优秀教师,成立数字化教学先锋营,通过组织主题培训、小组研讨、实践指导等系列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活力。

    易显学: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最常规的方法是开展专题培训,在培训中安排交流研讨、案例教学、分组实践等环节,让教师切实感受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同时,教师利用平台在空闲时间自行进修,掌握常见的教育数字化工具及其应用,探索应用数字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最主要的手段是举办赛课评选活动,通过现场课评比、教师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如此,还成立柳州教育“AI教练智能教育名师团队”,通过名师引领重点打造高水平人工智能师资,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2023年“AI教练智能教育名师团队”立项5项省级课题,其中《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区域AI教育共同体发展路径与实践研究》获得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小组专项重点课题。

    刘会民:松北区立足“十四五”市级重点项目《区域普及STEAM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实践研究》,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注入动力。同时,以区教育发展中心立项的《数字时代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跨学科教育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等两项省规划重点课题为引领,学校立项的《基于智慧校园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研究》等6项省、市重点课题作为有效补充,开展人工智能专项课题研究,开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新赛道。

    中国教师报:受资源、师资等因素限制,乡村地区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存在许多困境,您所在区域如何在乡村借助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王振达: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多地颁布了行动方案,鼓励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然而,部分乡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技术设备和师资有限,现阶段难以独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而宝山区探索的智慧同侪教学模式缓解了这一困境。在同侪课堂中,单打独斗的教师被分为设计者、主讲者、助教者及支持者等角色,薄弱学校师生可以在线同步观看连线学校的课堂,让薄弱学校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

    另外,数字化教学先锋营中也有部分教师来自薄弱学校,这些教师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应用在备课、授课等环节,实践成果和相关经验能够向本校其他教师辐射。当然,区内部分薄弱学校还有一批有想法、敢尝试的校长,他们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实践,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如今都走出了富有校本特色的发展路径。

    易显学:为了解决乡村教师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短板,2021年9月柳州市教育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柳州市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率先在全自治区开展“教育共同体”改革,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和薄弱地区。截至目前,柳州市建成“教育共同体”52个。

    在“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柳州市通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教师研修”深度融合,利用“云教研”平台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例研修、教师工作坊支持的主题研修、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微课题研修、直播课堂支持的共同研修四种研修模式,建立教师和校际的教研互通,促进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

    刘会民:乡村薄弱学校的经费有限、师资素养不高,但对于国家大势所趋也不能视而不见。松北区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哈尔滨教育云”和“新区智慧教育平台”中的资源、工具等智能助手,针对哈尔滨市乐业小学、万宝小学、对青镇第一中学等乡村学校的薄弱学科,由教研员统一组织线上同备、同上、同评一节课,开展城乡两地课堂“双师教学”,以此提升乡村学校教师数字素养。

    盘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校社企协作体”

    中国教师报:为了更好地提升试点区的探索力、实践力,推进人工智能不能只依靠教育系统自身的力量,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您所在区域有哪些尝试?

    王振达:在试点推进过程中,遴选优质资源提供方作为服务单位是区域或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未来宝”教育数字基座、课堂循证分析系统、智适应学习平台等区级特色应用都是与服务单位合作打造的。另外,为更好地了解各项应用的使用情况,宝山区制定了周报制度,要求各技术方定期反馈学校师生的应用情况及服务情况,避免出现“引而不用”的问题。

    易显学:为提升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的探索力,柳州市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尝试。在打造专业教师团队上,柳州市积极引入企业与高校资源,对教师开展分层培训。同时,积极引入外部资源举办高水平竞赛活动,如2024年11月举办的2024年柳州市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暨WRC世界机器人大赛城市选拔赛,全市120余支队伍参赛,加强了教师的备赛与竞赛能力。

    中国教师报:经过3年多的实践,您所在区域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哪些短板和不足?

    王振达:目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源建设、生态架构、数据挖掘等方面。随着数字化教学覆盖面逐渐扩大,资源总量也在持续增加,然而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更新迭代较慢,加上缺乏统一的供给标准、协作机制及有效评估和反馈机制,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和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此外,由于平台功能欠缺及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数据应用意识不强,当前在各类数字化教育教学应用中产生的数据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难以发挥数据在问题分析、风险预警、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价值。

    易显学:对柳州市而言,主要短板是本土的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很难实现多平台联动,虽然基本实现国家、省市级平台资源的共享,但相关应用还未能实现完全共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挥。此外,区域、教师间存在数字化水平差异,部分教师已能够熟练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而还有一部分教师可能因技能不足或观念滞后难以有效应用新技术。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阻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从而影响整体人工智能项目的推进。

    刘会民: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因为资金不足导致区域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建设正在进行中,还不能完全支撑起资源供给、赋能教学的作用。对教师而言,课堂上可选择的智能助手品种不够丰富,加上中小学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师人才匮乏,需要科研机构、高校提供专业支持。

    中国教师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面对区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王振达:下一步宝山区将持续推进资源中心建设,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资源标签体系,把既往各类数字化实践项目中孵化的数字资源打上标签、分类上架,供全区师生共享。同时,着手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工作,希望通过健全成熟度测评体系、开发成熟度测评工具、制定学校测评工作机制等举措,充分挖掘学校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性数据,实现伴随式、动态化评价,帮助学校定期开展实践反思,持续激发教师的实践活力。

    易显学:柳州市将不断加大平台应用的共享、吸引更多第三方联动,并借助上级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实现真正的数据资源共享;制定统一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形成标准的数字素养专项培训,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数字素养。

    刘会民:建设以区教育发展中心为核心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各学校互联网的统一出口和网络地址、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加速学校建成快速、稳定和满足智能化教学需要的校园网络环境;组建讲授型、自主协作型和智慧型三种教学模型的智慧云教学环境,小学、初中建设智慧云计算机教室、VR教室等辅助教师教学,以场景建设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