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最好的食堂、饭店就是“家”。近年来,我担任校长的两所学校分别开展了“食在滨江”“食在海曙”行动,把学生的“吃”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三“食”并举,让学生吃出“家”味。
抓食育,吃出健康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发挥好“食育”的育人功能,对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结合传统节日和家乡特产等对学生进行食育,将劳动教育与食育有机结合,借助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种植、浇水、施肥、采摘、烹饪等实践,撰写劳动日志,记录粮食从种子到成熟的奇妙过程和个人劳动心得,感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进而学会感恩与珍惜。
我们实行专家引领,专门聘请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为学校膳食营养指导师,制订科学的膳食计划,以保证学生的营养需要和膳食供给平衡。
针对一些对鱼虾过敏的学生,学校在安排鱼虾菜品时单独另做“爱心餐”,让每个孩子都吃得开心、吃得放心。对于挑食者,我们不迁就,而是加强健康饮食的教育、引导,通过组织观看视频、绘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改正挑食、偏食的习惯,树立健康的饮食观。
我们还利用公众号进行食育宣传,每次公众号推文末尾都会有关于饮食的小贴士,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抓食欲,吃出兴趣
科学制定合理营养食谱是创设健康膳食环境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为了做好菜单制定工作,学校广泛发动师生、家长了解学生的“食欲”。号召学生填写“我最喜欢吃父母做的这道菜”,并说明喜欢的原因。通过公众号“我喜欢的菜”投票板块,建立学生喜欢的菜单库。对学生成长不利的食物,我们会少安排甚至不安排。学校发动教师留心营养配餐方面的专家、厨艺高超的行家,向校长室推荐。我们还关注其他学校的菜单,将适合的好菜加入本校的食谱。
当然,学校食堂有时也会玩出“新花样”,我们尝试两周安排一次创新主食,比如煲仔饭、腊肠蒸饭等;在一个月或预算结余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一次大餐,比如牛排等,有效调动学生吃饭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学校食堂还有一项严格的制度,即菜单黑名单制。通过观察每日的剩余菜,确定学生普遍不喜欢的菜品,并将其纳入黑名单。
本学期开始,学校每周制定的定量食谱还加了“三道岗”:一是教授把关,教授会参照营养标准,结合学生营养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和食物供给情况提出意见;二是征求、吸收学生妈妈的意见;三是校长终审,确保制定出成本合理、营养均衡的食谱。
抓食质,吃出满意
“食质”是吃的核心。
有一次,我从家长及部分教师口中听到了不少关于食堂问题的声音:菜肴品种单一,口味不佳,个别师生饭盒中吃出了异物,还有部分员工消极怠慢等现象。
我当即决定成立食堂工作专班,制订由校长室倡议、各处室联动、行政下年段班级、全体教师行动起来的方案。
每周确定多个“规定动作”:将本周每日的菜品实物拍照,周日在公众号推送;发布下周菜单;调查本周学生最喜欢的菜;每天安排一位懂行的学生家长参与食材验收;平时,我也会在吃饭时听听学生的声音,要求负责食堂管理的教师与师生、厨师多沟通,多听听不同的想法和建议。
狠抓菜品质量,开展中餐提档升级行动。定期举行厨师大锅菜比武等岗位练兵:倡导以变换烹制方法的形式每周推出一种新菜品或主食……
创新食堂管理模式,成立膳食委员会。每周关注菜谱和照片;食堂账目由委员会监管;邀请委员会代表品尝食堂饭菜,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改进之后,学生的用餐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吃饭慢了、静了、净了,光盘程度有所提高,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