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强师·奠基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④
教育家精神何以成为教师“自觉追求”
王 萍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建立完善教师标准体系,纳入教师管理评价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自觉追求”是广大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驱动力,也是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理论自觉基于认知,是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自我认识;思想自觉是在思想认识上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提升,是对理论的情感认同与内化于心;行动自觉是行动上的自我驱动和自觉实践,是在意志调控下的外化于行。因此,从理论自觉到思想自觉再到行动自觉,是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自觉追求的可能路径。

    始于认知:教育家精神的理论自觉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家精神是一种集体人格,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教育家的集体画像,是教育家集体经验和独有特质的集中体现,凝聚了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精神信仰与价值取向。尤其是伴随《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发,教育家精神成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精神内核,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并达至理论自觉。

    首先,经典论述与最新研究结合学习教育家精神。对理论的学习涉及基本原理、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可以通过学习经典论述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方式展开。经典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这是教育家精神的理论核心。最新研究是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延展,如有学者指出,教育家精神的六大特质相互支撑、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体系框架;有学者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探寻了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也有学者从古代、近代、当代的历史脉络中探寻教育家精神的文化源流,梳理出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与“大先生”,再到“教育家精神”的发展脉络……可见,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已然形成基本内容、内在逻辑、发展脉络等的理论框架。

    其次,职前职后一体贯通学习教育家精神。理论自觉需要持续学习的支撑,需要职前职后一体全段贯通学习教育家精神。除前文所述对教育家精神经典论述和最新研究的学习之外,职前师范生培养、新入职教师培训、在职教师成长应有不同的侧重。职前师范生培养主要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程教材、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教育家精神的渗透;新入职教师培训主要强调教育家精神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中的全面体现,注重教育家精神的落实;在职教师成长则要强调教育家精神在职称评聘、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工作中的价值,结合关键节点进行教育,注重教育家精神的提升。

    最后,理论与实践融合理解教育家精神。理论自觉的实现不仅仅在于掌握理论知识,更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融会贯通地深入理解理论。因此,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学习要结合实践,如自觉寻找教育家精神的典型案例,结合案例深入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等;到博物馆、展览馆或文化馆参加教育家精神的主题展览,结合具象化实物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开展支教帮扶、志愿服务等活动,结合个体体验反思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深入理解……通过多种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终达至教育家精神的理论自觉。

    内化于心:教育家精神的思想自觉

    教育家精神是抽象、概念性的,通过学习虽然可以达至理论自觉,但仅有理论自觉无法保证其落实践行。为了实现“知行合一”,需要将抽象概念还原到直观感受,这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对抽象概念的深刻认知。因此,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之间需要思想自觉这一中介,而要想实现思想自觉,教育家精神的具象化传播是可能的路径。

    首先,多部门协同寻找教育家精神原型。教育家的故事是教育家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将教育家精神还原于一个个原型,实现教育家精神的可见、可感,丰富、鲜活,教育家精神就会具有感染的力量,有助于实现思想自觉。因此,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机构等多部门协同,寻找教育家精神的原型,为教育家精神找到不同的“样例”,如教育行政部门评选“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美新时代大先生”“最美新时代未来大先生”“最美新时代小先生”公益活动,这些可以从不同侧面注解教育家精神,全面呈现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样态。

    其次,多媒介综合运用讲好教育家故事。在全媒体时代,教育家故事的讲述需要多媒介综合运用,如传统的报刊,专门的网站平台,抖音、快手等自媒体账号等,可以全面呈现教育家故事的图文、语音、视频,让不同年龄段群体都可以找到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而认同教育家故事。如河南教育家书院通过教育家云书院网站、视频号、公众号等,打造“师德课堂”“卓越讲堂”“中原会讲”等品牌活动,邀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拥军、新时代双名工程培育对象陈静等宣讲个人的师德故事、教育管理故事、教学主张等,面向师范生、教育类研究生、在职教师等公益开放。

    最后,多主体日常浸润认同教育家精神。多部门协同寻找教育家精神原型,多媒介综合运用讲好教育家故事,可以在社会上营造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践行的浓郁氛围,推进全社会涵养尊师文化,提振师道尊严,让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浸润其中,形成对教育家精神的情感认同,进而让教育家精神成为一种全社会认同的话语体系。与此同时,在全社会认同教育家精神的话语体系中,教师将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职前职后教师更容易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达至思想自觉。

    外化于行:教育家精神的行动自觉

    行动自觉是在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基础上将教育家精神外化于行,是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自觉追求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首先,自我驱动,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追求。教育家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兴国之师的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引擎,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提供了信念支撑与目标导向。但是,这些论述的前提是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发展,是师范生和职后教师每个个体都能自觉将教育家精神作为个体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职前职后教师应自我驱动,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追求,树立成为优秀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实现自我提升。

    其次,实践锻炼,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教育家精神。《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可见,教育家精神的践行需要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为此,师范生应严格按照“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要求努力提高职业素养,职后教师应自觉提升师德水平、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教书育人能力与数字素养等,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教育家精神。

    最后,评价引领,在关键事件中考察教育家精神。《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推进发展性评价”,因此,教育家精神的落实需要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指引,进行评价改革。具体可以教师本人自我描述性评价为主,同事或专家对关键事件中的表现性评价为辅,对教育家精神的践行情况进行评价,引导教师形成对教育家精神的行动自觉。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书院制的教育家精神培育:理论、实践及评价”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JSJYZD-040)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