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然而,区县、学校两级教研工作均存在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教研问题与教学工作不一致等问题。
如何破解以上教研难题?四川天府新区创新采用“下沉式”研教融合方式,构建区域教研新样态,为新课改提供学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标准引领:推进校本研修规范化建设与特色化发展
天府新区在全面调研教研员、学校教研现状与专业发展需求基础上,以校本研修规范化建设与特色化发展为主要抓手,区域推进“下沉式”研教融合和共享高质课堂建设。全体教研员深入学校和课堂,将区域教科研培引领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变革等方面深度融合。
一是研制指导手册,指导校本研修规范化建设。天府新区对标国家相关要求,研制《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研组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指导手册》明确了校本研修中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常规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建设、资源建设等六大主要任务目标,提出了区域、学校在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方面的基本要求,为区域教研员“下沉”指导学校明确了框架内容,为学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提供了参考思路。
二是构建评价体系,促进校本研修分类特色发展。天府新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院、学校共同研究,构建了“下沉式”研教融合评价体系。从组织结构维度、人员结构维度、研教融合过程维度、分类发展维度等,每一个层面、类别、流程均赋予相应分值,教研员和学校根据指标体系落实“下沉式”研教融合具体要求。
三是编制一校一科一案,创新开展研教融合。天府新区根据学校发展、学科组建设、教师群体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遴选了100个规范化建设教研组和68个特色化发展教研组作为“下沉式”研教融合基地,实现了教研员的全员参与和学校的全面覆盖。每一位教研员联合相应教研组及所在学校,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从组织架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措施、预期成效等方面做好“下沉式”研教融合的顶层规划,落实一校一科一案,鼓励学校创新开展研教融合。
全面“下沉”:分学段构建特色化融合推进模式
为实现区域推进和学段特色相结合,天府新区以共享高质“三四五式”课堂建设为研教融合的主要内容,以分学段特色“下沉”融合方式,形成了“共性研修内容+个性融合策略”的推进模式。
一是以共享高质“三四五式”课堂建设为共性研修内容。为深化区域新课程改革,推进“学为中心”的高质量课堂建设,天府新区以共享高质“三四五式”课堂改革理念为主轴,通过区域集中培训、学段专题研讨和学科“下沉式”研教融合等多种方式分层落实区域推进方案。
全学段、全学科“下沉”研教融合的内容聚焦共享高质“三四五式”课堂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段特征构建不同层次的研修内容、不同课型的课堂模式和不同类型的课堂评价指标,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本研修样态。
二是形成不同学段的个性化“下沉”融合策略。
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扶薄引领”助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为了尽快缩小城乡之间、公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差距,学前教研员通过“扶薄引领”式“下沉”到公办市级二级园、新开办园和民办薄弱园,重点指导园本研修、环境创设、半日活动组织、课程开发与实施、游戏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等。
教研员采用“贴近园所文化需要、贴近园本研修需要、贴近教师成长需要”“三贴近”方式,在问诊把脉、质疑对话过程中引领导航;通过“常态化”“系列化”“多元化”的“三化”研教融合路径,实现双主体的双向成长。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学科驻校”支持薄弱学校跨越发展。天府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69所学校,学校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为了让教研员的“研”与教师的“教”更好地融合,义务教育阶段采用“学科驻校”式“下沉”,即每一位学科教研员“下沉”到2—3所薄弱学校进行“三年周期的学科轮岗”研教指导。其中,第一年:规范引领。主抓教师培训、校本研修制度等规范化建设;第二年:深耕学术。深入推进课题研究、学科课程建设等学校关键工作;第三年:特色打造。形成学校特色研修文化、产出特色研修成果。
在高中教育阶段,通过“项目推进”引领教育质量高位提升。天府新区高中教育阶段共有7所学校,学校发展层次分明。这一阶段教研员结合“双新”课改要求和学校发展需求,采用“项目推进”开展“下沉式”研教融合,引领7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位提升。比如,语文学科以“大单元教学”下的群文阅读为推进项目,围绕理论研究、教学内容与整合、学法研究、评价研究四个方面整体推进。物理学科以“核心素养导向下习题讲评的课例研究”为推进项目“下沉”到天府五中,指导教师开展原创试题研究、习题教学创新研究、“讲评课”教学大比武,引导教师在习题讲评中落实“讲一题,懂一法,知一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共建共享:构建区域教研新样态
“下沉式”研教融合既是学校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区域教研资源共建共享、研教样态重构的重大改革举措。
首先,实现区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学校和教研组依据教科院提供的校本研修工具与评价量表,直接运用于校本研修规范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提高了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效率。教研员通过整合“下沉”指导学校生成的优质研教资源,建立研教资源库,并适时共享给需要的学校和教研组,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其次,助推学校校本研修分层分类发展。教研员“下沉”到学校和教研组,与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一起分析校本研修的现状,找到学校发展的优势和问题,拟定校本研修的顶层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研教融合指导策略和方案。通过教研员定期和不定期的到校指导与引领,全区90%的学校校本研修实现了规范化建设,50%的学校拥有了特色化发展教研组。
此外,促进教研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奔赴。教研员通过“下沉式”研教融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亮点和问题,并用相关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和引领教师优化、重构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研而不教”的问题。学科教师通过“下沉式”研教融合,适时得到教研员提供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进而更加深入地让自主研究与科学实践形成良性循环,解决了“教而不研”的问题。这样,教研员和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很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双向奔赴。
新课改背景下区校研教融合的转型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在明确区校研教融合的目标与定位、优化研教融合的机制与模式、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与参与度、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作者单位均系四川省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