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论教
比较阅读,打开学生思维万花筒
朱华华

    美国教育学者乔纳森曾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的就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在比较阅读教学之路上探索14年,我一直想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含量缺乏的问题,希望能在语文阅读之树上展枝添叶、开花结果。

    以诗释诗,比较互展连理枝

    10多年前,对古诗词颇感兴趣的我一直困惑于找不到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时间的隔膜,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浓,或止步于应付考试时的背诵默写要求,或对古诗词的审美韵味感悟不够,理解不透。

    国内古诗词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诵读法、串讲法、知人论世法等。但诵读法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主张,却常止于模糊内部经验的感知,而难以达到深度思考、理性外化的效果;串讲法片面强调“字字落实”的同时,揉碎了诗词丰富的审美意蕴;知人论世法则过度关注作者身份经历、社会背景,容易将教学的重心游离于文本之外……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诗词鉴赏能力与思维品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诗译》中指出:“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令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陋子学诗,其弊必至于此。”这一批评极大地启发了我。我开始引导学生以诗的笔法理解诗,并尝试突破单首诗词的藩篱,以诗解诗,以诗释诗,在群诗比较阅读中探索诗歌教学新路径:通过《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正面描写音乐与侧面描写音乐的不同妙境;通过《望海潮》与《扬州慢》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一首词点亮一座城”的无限魅力……

    通过以诗解诗的比较阅读,我欣慰地发现,学生开始自发地深入文本、细致解读,从字里行间探寻诗词的深层纹理,体会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这一过程进一步引领他们在相似中寻觅差异,在差异中归纳共性,从而在辨析中锻炼思维能力,实现认知的深化与拓展。

    群文共赏,比较花开并蒂香

    2017年,我主持的课题《以“比较阅读”促进古诗词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也收获了一些荣誉,这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的信心。我开始召集更多教师一起开展比较阅读的探索,并扩大研究范围,尝试小说、散文、整本书阅读等更多板块。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接触了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利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概念在此占据了互主体性概念的位置。”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文本解读的孤立模式,强调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存。文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开放的互文网络。通过对一个文本(主文本)与其他任何文本(互文本)在语言、结构、主题、意象等方面的比较阅读,可以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从而深入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

    伴随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以往单篇单课的现象被大量群文阅读的编排替代,我们项目组开始结合新教材进行不同文体的群文阅读课例开发:通过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课《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的联读,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革命文学作品中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更能深刻认识到革命成功离不开广大后方力量的支持;通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边城》与《阿Q正传》的联读,让学生在对诗情画意“边城”的审美与集中了国民劣根性的“阿Q”的审丑中,深入感受时代的不同镜像。群文阅读的“群文”是相对“单篇”而言的,但“群文”的“群”却并非“单篇”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结构化的整合,引导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理解文本,更深入地思考社会与人生。

    指向思维提升,比较之树果满枝

    后来,我组建了市名师工作室。我和工作室的伙伴反复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发现,新课标提到“比较”多达19处,可见新课标对比较思维方式的重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审视和分析文本,进而培养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习惯。

    历经了“初探—发展—成熟”三个阶段,项目组提炼出基于语文学科的思辨素养五要素,探索出指向思辨素养的“四位一体”比较阅读教学模式、比较阅读教学的“三联”技法和比较阅读教学六步骤。汇编了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比较阅读读本》,开发了系列比较阅读课例和校本课程,并设计了聚焦思辨素养的比较阅读评价表。

    教育家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强调:“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语言学家张寿康也曾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的训练是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理想的彼岸从来都难以轻舟抵达,幸好有人在前路中高擎着灯火。有专家学者在前方指引明路,有项目组志同道合的同人携手前行,在比较阅读的探索之路上,我们一定能一步步前行、一寸寸精进,引导更多学生打开思维的万花筒,在求同辨异的阅读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迁移整合,进而提升文本鉴赏力,提升思辨素养和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本文系202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专题研究项目“指向思辨素养的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