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第一课段第二课时
走进文本语言深处
宗 佳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下册第二单元都是典型的小说单元,立足“心理错位”的解读视角,我们重构了《故乡》《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4篇课文,通过探究“错位”效果,理解“错位”视角下人物的深层心理和情感,更深入地评析小说价值,走进小说的审美世界。其中《故乡》《孔乙己》是中国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是外国经典小说,通过探析国内外经典小说的种种“心理错位”,挖掘小说语言深处隐匿的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建构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重点阐述第一课段第二课时的内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多从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出发分析文本,方法较单一,难以真正走进人物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更无法深入品析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以“错位”阅读理论为切入口,聚焦“心理错位”这一大概念,能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可迁移的深度理解。大单元教学注重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学生体验的自主性,教师把学生引入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环境中,让学生更能置身其中、有感而发。对九年级学生而言,读故事、品故事、写故事符合他们的喜好,且具备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技能,能通过不同类型的小说认识世界、探索自我。

    基于单元的整体架构和学情分析,我们创设“依据给出的故事开头,开展创编故事大赛评选”这一真实任务,贯穿整个单元。学生在品读小说情节基础上进行追疑、情景还原、辩论、创编、修改故事情节,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

    深入文本,感知反差艺术。团队在探索小说文本中发现,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玩味的地方,该如何让学生更深地探析情节背后的艺术魅力并在探索过程中掌握建构趣味横生故事情节的奥秘呢?我们依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提出的“错位”理论,设计了针对文本人物心理距离示意图、迂回叙事梳理图及故事情节假设辩论几个环节,让学生在深度探究文本时,感知“心理错位”视角下人物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孔乙己》时品读“孔乙己到店买酒”这一情节片段,填写学习单中“不同人物心理距离示意图示”,更鲜明地感知孔乙己摆出读书人的架子,不断竭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而短衣帮却不断嘲笑贬低他人自尊以获得满足感,两种不同人物之间这种心理距离随着情节发展不断被拉大,从而让学生感知更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趣的张力也瞬间拉满。紧接其后,学生再赏鉴《变色龙》一文,契诃夫在小说的情节延缓和时空分配上主要抓住一个点“到底是不是将军家的狗”反复变化了5次,奥楚蔑洛夫的变色龙灵魂也通过一热一冷、一脱一穿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在当时当地自我表演、自我暴露,于前后矛盾中丑态百出,使学生在同一人物“奥楚蔑洛夫”身上感受其“心理错位”带来的情感激荡。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另外两种假设的故事情节:奥楚蔑洛夫始终公正,无论普通百姓还是权贵的狗都能一视同仁,公正评判案情或者奥楚蔑洛夫一开始就知道这是将军哥哥的狗从而认定狗是无辜的,原告赫留金是“敲竹杠”的人,这两种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内心体验是否与原文一样?因而在对比品读中明确“心理错位”的内涵以及带来反差的艺术效果。

    总结归纳,助力故事创编。授课过程中,学生沉浸式感受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透视人物个性。学生若想创编精彩且有意思的故事,需要借鉴小说的“心理错位”写法,营造反差的审美效果。《孔乙己》是多个不同身份人物之间心理距离的拉大,《变色龙》则是同一个人物身上心理纵深层次的不同。在故事创编中,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心理错位”的两种内涵,在初稿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情节设定,构建多个人物的横向心理距离线或者主人公自身心理纵深层次的距离线,让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鲜明生动,内容更有吸引力。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