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在现实中,教育数字化却面临着设施配备不足、资源分配不均、教师数字素养不高、创新教学模式推广难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集约建设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注重模式创新及推广,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换道超车。 基础设施,筑牢教育数字化发展基石。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是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一环。台江区根据区情从两方面开展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 统一建设,分步实施。如何让教育数字化投入发挥最大作用是一个现实问题。在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中,台江区采用区级统一建设的方式,一方面节约资金,另一方面便于开展区域层面的研讨活动。建设过程中台江区采用了“分期建设、试点先行、年段推进”的策略:“分期建设”是第一期以一生一反馈为主,不增加课堂教学技术应用难度;“试点先行、年段推进”是让有意愿、团队强的学校先行先试,要求各校在指定年段试点并定期参加区域研讨,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推进路径。 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台江区积极融入福州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集中精力建设满足台江区个性需求的智能研修平台,上联上级智慧教育平台,下接各校资源平台,协同汇聚各类优质数字资源和工具。 机制保障,推动教育数字化稳步前行。如何推动数字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台江区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过程中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工作机制和培训机制等,依托区域、学校、教师多维合力,稳步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 评价机制。台江区教育局及时根据教育数字化进程出台相关政策或措施,引导学校积极承担教育数字化试点工作及交流研讨活动,重点关注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竞赛的参赛率、获奖率等;关注常态教学中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的普及率;不论新教师课堂评比、骨干教师认定考核还是教学技能赛选拔、职称评定片段教学展示等,都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评价指标。 工作机制。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全区教育数字化工作,电教室、教研室、培训处、教科室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协作。电教室紧跟数字化技术发展,依据各级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划确定研究方向,与学校协同规划、实施数字化项目;教研室专注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依据学校确定的数字化项目,通过教研活动引领教师应用数字技术,监测与分析教学效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培训处负责开展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科室基于台江区课题管理数字化平台,构建区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集群化研究课题。 培训机制。教师数字化理念、能力的提升,对教育数字化的深入推进起着决定性作用。紧跟教育数字化发展,台江区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 模式创新,引领数字化教育发展方向。如何提炼并推广数字化创新模式?台江区注重在教学、教研、竞赛中总结提炼,并通过专题分享活动在区域推广。 教研员潜心课堂,带领一线教师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混合式研训“一三六”模式:“一”是一个主题,即教研员依据区域研究方向自定学科研训主题;“三”是三个阶段,即研训前、研训中、研训后;“六”是六个环节,即需求分析、协作备课、课例观察、互动交流、延伸研讨、效果测评,形成了区域教研路径和品牌。 在智慧课堂教学主题研训中,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一起构建了智慧教室环境下“三段六步”混合式教学模式。“三段”为混合式教学的三个阶段,即课前线上导学、课中线下互动、课后云端补救;三个阶段又分“六步”进行,即“课前指导,自主学习;利用前测,交流反馈;任务驱动,深化探究;应用拓展,二次检测;归纳总结,提炼方法;云端补救,线上延伸”,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质量。 2017年,台江区在全省首创智慧课堂团队赛,以独特的“三组合一主题”模式较好实现了以赛促研。“三组合”包括选手组合,团队以片区为单位组建,选手必须来自本片区三所及以上学校;学科组合,团队成员由语数英学科教师各一名和综合学科教师若干名组成;评委组合,评委组由两名数字化专家评委和若干名学科评委组成。“一主题”是台江区当年引领学校实践的前沿主题,如人工智能、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以团队赛的形式扩大学校覆盖面、教师参与度。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