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四川邛崃作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乡土美育资源优势。邛崃市教育局依据《邛崃市中小学高质量教育发展行动计划(试行)》,充分挖掘丰饶的物产资源、乡土技艺资源、乡土人文资源等,形成了覆盖全市中小学的美育新格局。 建强乡土美育师资队伍。上好美育课,关键在教师。邛崃市教育局先后选派美术、音乐学科为主的3批260余名教师赴成都市中心城区学校进行脱产跟岗学习,开阔教师视野。同时,组建了一支由本土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乡土美育联合编队”,建立了“传帮带”和“手拉手”备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等美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机制,形成了“跨校走教”“跨班走课”“一师多校”等授课模式。一系列举措解决了县域美育师资短缺、城乡资源配置不均、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 创新乡土美育课程体系。邛崃市教育局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乡土技艺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巧妙融入乡土美育课程建设中,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泥塑、根果、羌绣、版画等校本课程,促进了多形态美育课程的融合,开启美育扩优提质行动。如在高何小学“泥塑根雕”、平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陶瓷竹编”、下坝小学“邛彩崃绘”、前进小学“衍花剪语”等14门乡土美育课程带动下,全市60余所中小学相互借鉴、交融创新,使美育课程体系架构更具系统性和层次感,形成目标同向、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集聚效应。 升级乡土美育基础设施。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就需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近年来,在邛崃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的支持和推动下,筹集资金170余万元打造了南宝山镇非遗羌绣工作坊、高何镇红色乡土泥塑工作坊、大自然根果艺术工作坊等16个艺术工作坊;全市累计筹集资金70余万元为60多所中小学建成舞蹈教室30余间、书法教室40余间、美术教室60余间,极大改善了县域中小学美育教学条件;筹集资金10余万元用于开展“互联网+”美育数字化行动,辐射30余个教学点,推动县域乡村学校优质资源覆盖面。 构建乡土美育协同机制。美育要走出狭窄的美育观,也就是不能简单把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真正的美育是与其他“四育”高度融合,贯穿于家校社协同育人场域,渗透于学校各门课程中,落实于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邛崃市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试行)》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让非遗进校园,让乡土技艺资源丰润学校美育课程。为此,邛崃市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广泛融入音乐、美术、舞蹈等美育元素,将文化课教学与艺术课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全员美育、全科美育、全域美育。如平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邀请四川省非遗传承人游伟到校讲解瓷胎竹编的历史渊源、生产流程、传承意义等,向学生传授瓷胎竹编技术,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既学到了瓷胎竹编的基本方法,也感受到了瓷胎竹编的独特魅力。 伴随着乡土美育在各中小学落地生根,邛崃市在美育方面硕果累累。邛崃市于2006年开始将泥塑“捏塑”、剪纸“盲剪”引进中小学课堂,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鱼戏》等学生作品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永久收藏,2000多件学生作品参加国家、省、市展览,引来国内外专家、师生到邛崃观摩交流。 (作者单位分别系四川省邛崃市教育局、邛崃市牟礼小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