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对、做好副校长?得益于校长前辈的指导和自己的阅读实践,我认为,基于解构、建构和重构3个视角有益于打开副校长的思维格局。
解构,做学校理念的解读者
作为校长的重要助手,副校长的工作影响着学校理念的落地。校长提供方向和理念,副校长寻找路径和策略。我想,这就是副校长的“解构”。
如何探寻正确的路径和策略,做好学校理念的解读者?首先应该立足于深刻理解,其次才是实践探索。
以学校的“融慧教育”为例,在深刻研读我校吴校长的“融合”“慧爱”等系列理念后,我便开启了长达一年的路径探索,这是“扎根”的过程,也是“破土”的过程。调研和学习是常态,随后我着重从政策理论、教育主张、课程建设、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符合学校实践的思考,最终形成了在“教育方针”引领下,坚持“融五育,慧少年”主张,以润泽德育课程与融慧“心”课程相融合的课程群为核心框架,以坚持文化育人、深化“三个课堂”、凸显活动价值和强化评价导向为基本策略,以培育“五卓少年”为导向的学校育人新样态。作为践行五育融合的校本实践,该项目被列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建构,做中层干部的指引者
副校长还有一项重要职责是帮助中层干部提升发展,做他们的指引者和守护者。
我曾在中层岗位工作10年,那时校长尤其是主管副校长给了我扎实的指导,帮助我建构对具体工作的认知和模型。担任副校长后,我也非常重视对中层干部的指引,如工作方案或计划的研制,一要提供方向或提纲,二要提出完善的建议,三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具体的修改意见,这个过程就是成长。
“建构”的核心即指引方向。以我校“232小先生展评制”为例。在日常推门听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较小,是不敢、不会,还是不想?具体研究后发现,绝大多数是不敢或不会,怎样突破这一瓶颈?经过长时间思考,我提出了“232小先生展评制”,从时间、形式、内容三个维度进行建构,即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邀请至少2名“小先生”展示,每人展示不超过3分钟,另有2名学生点评。在这一提纲指引下,教学主任进一步明晰展演内容和评价标准,于是,“小先生”正式开讲了。如今,这已成为学生敢于展示、自信展示的一种常态学习方式。
重构,做教师经验的发现者
中小学副校长的另一项职责就是引领教师成长。
有一次外出督导,一位评委与我交流:“一线教师需要怎样的评课?”思考片刻后我说,首先需要对教师的具体课例给出客观建议,这点无可厚非,但也要帮助教师提炼和重构看不见的课堂外延,如新课标理念或核心素养等,让课堂更具有延展性。这一观点得到一旁同行教研员的高度认可。
其实,该观点不是一时所思,而是源于自己过去多年成长过程中对课堂评议的期待。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不能只是就课论课,应该立足先进理念和课程标准的高位,帮助青年教师重构和发现教学,让一节课更有高度,从而成就“一类课”。
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作为语文新课标理念的一种践行方式,整本书阅读教学常分为导读课、推进课和分享课,那么,不同课型有没有共同之处?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和思考。全程听了20余位教师的课后,我发现整本书阅读课确有共同之处,于是从两节评议最好的课入手研究,发现其核心都是在“读”和“整”两个方面下足了功夫,“读”有层次、有情境、有评价,“整”有指导、有结构、有详略。基于此,延续两位教师的教学实践,我站在新课标理念的高度对两节课进行评议重构,并将感悟撰写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两个关键字》,很快就在报刊上发表。
对教师经验的发现,既是对授课教师的肯定,也是对其他教师的引导,都有益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解构、建构和重构是副职校长面向3个群体的思维路径,更是副校长自我实现与成长的重要方式。我想:“做对”与“做好”之间最短的距离是思考,更是行动。
(作者系陕西省咸阳林凯谦成学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