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中心学校与我们“杨伊美育名师工作室”联合策划了主题为“从《蒹葭》之韵到乡土之情”的户外美育融合实践课程。我们将课堂搬到了白箬铺镇光明村风景如画的芦苇地,为学生带来全息、完整的学习体验。
这种课程形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更为乡村学校美育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展现了乡村广阔的山水天地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潜力。
完整的学习场景
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蓝天白云之下皆可以是课堂”,这是我们设计户外美育课程的初衷。在部分人的观念中,课程仅存在于课本中,学生学完课本知识就算完成课程目标了。而在户外美育课程中,我们希望通过跨学科、多维度课程的创新实践,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茶园里、瓜藤下、美术馆和博物馆中……让周围的课程资源都能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完整的环境中体验、感知与构建知识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远比教师传授的更有意义与趣味,也更接近他们自己的生活。
在本次户外美育课中,我们特意将教室搬到了芦苇地。苍苍芦苇,洁白霜露,在这样诗意的环境里,语文教师通过对《蒹葭》文本的讲解,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科学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芦苇生长环境,讲解湿地生态系统,了解家乡的植物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音乐教师以“蒹葭”为题,带领学生在合唱中融入古琴、钢琴、竹笛与舞蹈等艺术元素,演绎了一场跨越数千年的音乐盛典。此时,山水天地间四时更替、万物生发的画面在学生心中也变得神圣而有意义起来,这便是融入农村学生生活里的美学。
有形的美育浸润
“老师,我们现在看到的芦苇与2500年前古人看到的芦苇是一样的吗?”学生读了《蒹葭》,再看到身边的芦苇丛,会有这样的思考。
“当我们在诗文中投入情感,就会与古人‘心心相印’,会发现相隔千年亦可‘共婵娟’。”语文教师欧阳慧回答道。
这便是完整性的学习空间带给学生的快乐。“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们希望带领学生向古人与传统取法、向天地与自然取法,而后再应用到真实生活中。
在诵读环节,学生吟诵《蒹葭》,音乐教师用古琴伴奏。琴音与诗韵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样具有历史厚度的审美体验,如不竭清泉灌溉着学生心田中传统文化的种子。
“我们要怎样观察一株植物呢?”科学课环节,教师胡晗手捧一束芦苇发问。
“从上到下观察”“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见,在大自然中,你每个时刻观察到的都只是植物在一瞬间的样子,并不是恒久不变的。春夏秋冬,植物也有着万千变化……”胡晗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保护意识。胡晗还为学生准备了画板,鼓励学生动手描绘他们眼中的芦苇荡,将科学的趣味与自然的美巧妙融合。
音乐课环节,在6位音乐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蒹葭”为主题,将千年前的诗歌意境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放声齐唱。他们还将古琴、钢琴、竹笛、舞蹈等元素融入合唱,让学生体会到美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活泼泼的心流感受。
多元化的课程样态
“这样美的课堂让我觉得连空气都是有趣的。”课后有学生满脸陶醉地说。
确实,在这样的课堂里,教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不断与环境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学生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通过具身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生发对乡土的眷恋之情。同时,学生也会懂得自然界中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处于变化之中,需要用心投入、深入精微,观察万千变化,珍惜每一个当下。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完整的空间与多样态的课程环节中实践得来的。这就是“无言之教”。
学生往往不是单纯求学于课本和教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在完整的学习情境中求学于天地万物、璀璨文明。所以,我希望这样的课程能给教师以启发,让他们明白只有不断创新,用多元的思维模式丰富教学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场域,让学习真切发生。
(作者单位分别系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光明小学、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中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