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
区域新力量
30年集体备课改变了小规模学校
田晓馗 齐英杰

    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作为校本教研重要形式的集体备课更是成为强师之“重”。吉林省东辽县大多数学校为小规模学校,每个年段每个学科只有一至两名教师,师资结构不均衡且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校内无法完成高质量的集体备课。因此,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发挥研培一体职能,自1995年以来一直坚持组织集体备课,在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将全县所有学科的教师集中起来,在各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分学科、分学段、分地点开展集体备课,至今已坚持30年并总结出“三三三”集体备课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打通三条路径

    以培提能路径。基于教师需求确定集体备课主题,县教师进修学校围绕主题设计专题培训内容,聚焦课堂、问题导向、实践改进,以此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如2024年春季的集体备课,县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的主题为“聚焦命题强能力,反拨教学提质量”,各学科教研员再根据主题开展专题培训。

    以研提效路径。通过教师意见交换、思想碰撞弥补教师发展短板,并以老带新的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平台。一是围绕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员精选名优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交流内容包括教学方法、作业设计、试卷分析等。二是按照学区同年级组教师组成研讨小组,根据专题培训环节中教研员的讲解,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一篇教学设计、命题设计等,最后组织进行成果分享。

    以赛提质路径。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教研员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督促教师充分参与专题培训与交流研讨,切实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教师结合学习收获,根据集体备课主题将自己在假期完成的教学设计或命题设计等进行全面修改,形成终稿参加评选活动。

    实施三级管理

    深入县域管理。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全县教师集体备课方案制订与管理;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将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督导、视导评估指标体系,确保工作做到“精细实”。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全员参加,各校教学校长深入现场,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巡查指导;集体备课结束后,学科教研员将签到名单及缺席名单上交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进行备案,并整理集体备课资源形成资源包供教师学习借鉴,做好总结工作。

    带动学区管理。各学区优质校承担本学区集体备课工作,学区根据县域集体备课管理要求和主题,收集薄弱学科问题确立学区集体备课主题,通过集中研讨、集思广益提高学区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在学区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分享资源、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以提高整个学区的教学水平。

    抓实学校管理。学校进行集体备课的微观落实与实施,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时,学科集体备课组将学科组教师集中在一起,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按照“分配任务—个人初备—交流研讨—形成教案—反思完善”的步骤集智聚力。

    三级管理、三级联动,为推进全员教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保障。

    创新三项评价

    以模拟课堂评价教师教学执行力。集体备课后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3—5名教师模拟上课,学科教师一起听评课,从中发现集体备课中的缺失,检测备课是否具备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这样可以让青年教师体验上课过程,更准确地把握学情和教情,提高应变能力。

    以业务考试评价教师素养提升力。为了检测教师在培训中的成果,各学科在集体备课后根据主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业务考试。如2023年秋季集体备课中,县域全体教师接受新课标测试;2024年春季集体备课中,初中语文学科对全体任课教师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测试。

    以质量分析评价教师业务反思力。在集体备课中紧扣教学质量分析,确立了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述教(整体情况)、副校长述质(教学质量)的县级质量分析;教研员以学科为单位的学区质量分析;教师以班为单位的学校质量分析。通过一年两次的集中质量分析会暨教学管理工作交流大会,准确把握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情况。

    集体备课打破校际壁垒,实现校际、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共享,缩小了学校差距,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实了基础。

    (作者单位均系吉林省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