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
区域观察
以科学之力兴强区之路
严 君 李巧玲

    科学教育已成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四川省成都高新区立足区域实际,打破中小幼学段壁垒,构建“大教育联盟”体系,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整合资源。高新区依托强大的企业资源,特别是科技企业的聚集优势,将“互联网+共享模式”融入科学教育,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方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无缝对接。线上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在线课程、网络直播等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研修、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线下注重打造实体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建设航空航天、防震减灾、生命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科普场馆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体验空间。同时,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和赛事展示活动,如“太空探索”夏令营、“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针对中小幼学段科学教育目标与内容衔接不畅等问题,高新区提出“区域联盟,协同育人”的新路径,通过统筹规划建立中小幼科学课内外读物资源库,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科学书籍+选修科技兴趣项目实现资源互通,并利用中小学科技节、校园主题科技展等活动,促进学段间的交流与互动。

    培养师资。提升教师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新区构建了涵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科研探究等方面的“123”科学教育培养模式,赋能教师成长。“1”,即一个总目标旨在提升全区师生的科学素养;“2”,即线下链接中小幼教育资源和线上拓展全区科学教育共同体两条路径;“3”,即教师发展中心的研修活动、优质教师专业队伍的培养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项支持策略,以此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同时,高新区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站”等平台,选拔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的优秀教师作为领衔人,采取师徒结对、跟岗学习、集体备课等方式,带领中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等活动,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科学教师队伍。此外,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评选和表彰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荣誉感。

    营造氛围。高新区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创新科研形式、营造科研氛围等举措,全面提升科学教育的品质和影响力。

    搭建多元化科研平台。与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先进的科研设施和技术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科学教育,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这些平台的建立促进了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舞台和实践机会。

    创新科研活动形式。注重科研活动的创新性和趣味性,通过举办科研竞赛、科技展览、学术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如定期举办“小小科学家”科研竞赛,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科学探究。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构建科研生态环境。高新区积极宣传和推广科研成果和典型经验,树立科研榜样和标杆,激发广大师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同时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通过优化团队结构、提升团队凝聚力等方式,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这些举措为区域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均系四川省成都高新区世纪城幼儿园)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