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这位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一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一生。 在新学期开学之际,以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为教材,为莘莘学子上好开学第一课,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对黄旭华个人功绩的致敬与礼赞,更是一次伟大精神的薪火传承,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姿态,勇毅前行。 将热爱祖国当作最高信仰。“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对祖国的忠诚,是深入骨髓的。从他决定投身核潜艇事业的那一刻起,便将个人的一切与国家的核潜艇事业紧紧捆绑在了一起。30多年的时间里,他隐姓埋名,与家人聚少离多,甚至在父亲去世时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不是他不想尽孝,而是在他心中,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教师可以通过深情讲述黄旭华的爱国故事,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演讲活动,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对祖国的忠诚不应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像黄旭华一样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立志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将坚持学习当作终身信条。核潜艇研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当时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黄旭华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突破技术瓶颈。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查阅大量国外资料,通过反复计算和试验,逐步掌握了核潜艇的核心技术。他的坚持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而且是对国家任务的坚决执行。教师可就此在班级开展“学习重要VS实践重要”的辩论赛,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彼此交流碰撞中不断深化对“知行合一”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黄旭华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实现人生价值和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勇于创新当作毕生追求。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临无数的技术难题。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为了验证核潜艇的关键性能,黄旭华亲自参与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中国智慧 创新未来”实践探究活动,搜集整理自己近年来最感兴趣的中国创造并分享感想,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实地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方式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前沿动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并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在参与、交流、合作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将甘于奉献当作永恒坚守。30多年的隐姓埋名,黄旭华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我能够承受得了吗?我说能,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这是黄旭华生前的一段采访。据悉,黄旭华已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的奖金逾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黄旭华生前采访视频,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劳动创造价值,实干成就未来”的价值追求和“我承担,我无悔”的价值选择,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新学期“我能为班级作贡献”清单,形成“人人是主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班集体活动,在无私奉献中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黄旭华的事迹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以他为榜样,将对祖国的热爱融入每一滴汗水,把学习当作终身的修行,用创新突破艰难险阻,以奉献诠释使命担当。希望这堂以黄旭华事迹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引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宝鸡市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