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书法讲求既练“字内功”又练“字外功”。所谓“字内功”是指书法技巧,“字外功”主要指书法以外的其他修养,具体到书法教学,指教学理念与方法。
小学书法教师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效,“字内功”与“字外功”都要过硬——扎实的“字内功”能够确保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书写示范,深厚的“字外功”能提升教师的课堂表达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构建高水准的书法课堂。
提高临摹能力,练好“字内功”
小学生对书法技法的认知和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言传身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例字范本的临摹精准度至关重要。
所谓临摹精准,涵盖笔画形态、结体取势以及字格使用等多个方面。小学生由于知识背景、书写基础和理解力的限制,难以理解诸如灵性、格调等抽象的书法概念。他们对书法之美的感知更多体现在笔画是否准确、行笔是否流畅、结构是否合理等直观层面。例如,在学习颜真卿《颜勤礼碑》时,学生可能会注意到笔画的粗细变化、捺脚的形态,如果教师示范时无法精准临摹,学生就难以掌握这些基本特征。因此,教师临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书法的初步认知和学习效果。
当前,教育部审定通过的11套书法练习指导教材在书体范本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据统计,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是被选用次数最多的,其次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这表明,“楷书四大家”的经典碑帖依然是小学生学习书法的主流范本。鉴于此,在书法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常规的篆隶行草课程外,应着重加强经典楷书的技法系统训练。
训练应该从微观到宏观全面展开。微观上,深入剖析笔画的转折钩挑等细节,让学习者掌握不同书体笔画的书写技巧和变化规律;宏观上,引导学习者解读碑帖文辞,了解其文化背景,使他们不仅能够熟练书写,还能深入理解书法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系统的训练能帮助书法教师提高“字内功”,为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创新教学方法,练好“字外功”
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不当,将原本应充满互动性的课堂变成了单向的“讲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字外功”欠火候的表现。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一些系统性解决方案。
比如,尝试引入戏剧教育理念,培训教师运用声音表情、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或利用编创微戏剧再现书法历史上的“名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跨学科教学,将书法与物理、美术、音乐等学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利用音乐创设书写情境,将书法与诗词文化、茶文化、非遗剪纸等融合;可建立“教学问题众筹平台”,师生共同票选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组织教师、学生参与碑林拓印、古籍修复等实践活动;建立地域书法文化档案,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或与博物馆合作开展“云游碑帖”直播课……
将教学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技—艺—道”三位一体的书法教师发展模型,可以有效解决教师“字外功”不足的困境。
内外兼修,提高教学质量
书法教师修习“字内功”和“字外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堂高质量的书法课应该具备多个关键要素。
要巧妙解决学习难点。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教具与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毛笔的中锋用笔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动画演示、使用实物道具等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锋用笔的原理和效果。
精准的技法讲授不可或缺。教师要能够清晰、准确地向学生传授书法的基本技法,包括笔画的书写顺序、力度控制、结构的安排等。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等。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写好字,还有益于他们的身体健康。
文化渗透与品格树立是书法课的重要内容。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书法的历史演变、书法家的故事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应该从微观的执笔方法开始,逐步过渡到间架结构,再上升到宏观的文化理解。这3个层次相互关联、前后融通。
正确的执笔方法是写好字的基础,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让学生感受到毛笔在手中的灵活运用;间架结构则关乎字的整体形态和美感,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字体的结构,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笔画、使字重心平稳、比例协调的技巧。而宏观的文化理解,能够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认识书法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朝代、不同书家的作品,感受书法风格的多样性,了解书法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比如,唐代书法注重法度,这与当时的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以及科举制度对书法的要求密切相关。通过文化解读,使书法教学滋养、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书法是“身心一如”的艺术实践,小学书法教师要勤修“字内功”与“字外功”,将临摹与创作贯通、书写与教学贯通、技巧与学问贯通、书法与心性贯通,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更好地肩负起启蒙、传承书法的重任。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