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从师记》的作者刘跃进寻找一种情感底色,那一定是感恩。如果没有恩师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言传身教,刘跃进走出的一定不是如此坚实的人生之路,心灵收获的也一定不是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感恩源于何处?源于精进不息的人生征途和不安于现状的学术追求。 既然名为《从师记》,记录的自然是与从师学习有关的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汇成一条河,有静水流深之时,亦有水流湍急之处;点点滴滴汇成一条路,有欣喜于心的瞬间,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刻。作者在学术进取之路上,克服一道道难关、跨越一个个阻碍、收获一份份酸甜苦辣,日复一日向心目中的理想靠拢。 在恩师的鼓励与引领下不断成长,在成长后遇见下一位恩师——这样的境遇何等幸运、何等幸福。不同的恩师经常一起出现,他们带来的不是一点光而是一团火,不仅照亮了脚下的路,而且驱散了无边的黑暗和无穷的寒意。在恩师面前,作者没有丝毫掩饰,曾经的自以为是、茫然四顾、激情四溢都在笔端真诚流淌出来。 从师履历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是作者生活中最斑斓、最曲折、最丰富的一部分,那是几乎与青春画等号的人生阶段。谁的青春不迷茫?在一片迷茫中逐渐认清真实的自我和前行的方向,年轻且蓬勃的心需要怎样的指引自然可想而知。师者为谁?他们是叶嘉莹、魏隐儒、汪蔚林、王双启、姜亮夫、傅璇琮等在各自学术领域颇有造诣的人物,他们如一座座精神丰碑屹立在作者心中。这些师者在作者笔下并非完美的存在,却都是饱含个性、富有卓见的生命体。诚如作者书中所言:“在我过去四十多年的求学经历中,老师们的影响既广且深。他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那种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和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从师之道非止于一途。拜入门下听其指点是从师,品读著作深受启发是从师,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人格魅力同样是从师。正因为此,作者笔下的恩师并不局限于高校院墙之内,而是把许多孜孜不倦于学术理想的人群囊括其中。作者在追溯自己成长之路的同时,也刻画出一幅知识分子群像——他们固然出身不同、际遇各异,但不变且最令人感慨的莫过于教育情怀的薪火相传。 曾几何时,在清华求学的姜亮夫交不起30元学费,梅贻琦听说后对他说:“我先替你垫着,等你有钱再补上。”走上讲台的姜亮夫对刘跃进给予学习和工作上的多重关心,这当然与梅贻琦当年对他的关爱密不可分。爱是一种传承,当初受过恩师关心、提携、爱护的学生走上讲台,一定也会把师者之爱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姜亮夫如此,刘跃进亦如此。 在感念王继权老师的《来谕惓惓,亲如促叙》一文末尾,作者如此写道:“他就像辛勤的园丁,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情况,默默地为我补给养分。小子何德何能,竟能得到王老师常年的垂青,实属不易。我想,王老师这么做,只是出于一个老师的本能。他希望把自己的所知所得,毫无保留地告诉后学,让他茁壮成长。如今,我也是一名老师,也要像王老师那样,努力工作,培养学生,多出成果,这也许是对王老师的最好回报。”很显然,教育情怀的传承是生命长河里的美好瞬间,值得当下珍惜,更值得日后回味。 《从师记》的写作有停笔的某个时刻,从师学习的成长之路却没有终止的一天。既然踏上成长之路,那就是生命的蓬勃奋发之路,不管年龄高低、写出多少著作,虚心向学的人必定永远年轻。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