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一家四口开启了前往上海千年古镇——朱家角的旅程。古镇的街巷人流如织,热闹非凡,仿佛每一寸土地都被喧嚣填满。然而,就在这无法躲避的喧闹中,我们却邂逅了静默文雅、神秘莫测的课植园。 课植园,名字就流淌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课植”二字取自“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将“耕”与“读”巧妙融合在一起。园子布局精巧大气,分为东部的园林景观和西部的住宅建筑。园林以水池为中心,假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一步一景;住宅则以“书城”为核心,古朴典雅,充满书卷气。整个园子融合了明清建筑的精髓,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又有北方园林的豪放。 园子的主人马文卿生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名富商兼儒士。他祖籍江西,后迁至上海青浦朱家角,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如同这座园子一样,马文卿也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站在课植园的石板路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马文卿的灵魂相遇。他的身影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却又如此清晰。他在课植园种下了一棵棵树木,修建了一座座亭台,每一处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执着。闭上眼睛,我仿佛能听到他在园中踱步的声音,听到他与友人谈诗论道的欢声笑语,他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庇佑着后人来者。 马文卿为何会从江西迁至朱家角?或许,是朱家角的水土吸引了他,这里的水清澈见底,这里的土地丰腴肥沃,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又或许,是他对江南文化的向往,江南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氛围。马文卿来到朱家角,应该是想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心灵慰藉,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他的迁徙,不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一次心灵归宿的探索。 马文卿决定建园。他或许在苏州的拙政园领略了江南园林的婉约之美,在北京的颐和园感受了皇家园林的恢宏大气——他将这些所见所闻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希望打造出一座既有江南韵味又有独特风格的园林。然而,命运不总是如人所愿,在园子尚未建成之时,马文卿便离世了。他的离去让这座园子成为一个未完成的梦,也让我们对他的愿景充满了无尽遐想。 对于耕种传家的传统,马文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执着的追求。在他的心中,耕种不仅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家族的传承。他深知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只有坚守传统,才能让家族的精神得以延续。他将这种思想融入园子的设计中,修建了大片农田,种植了各种农作物。他希望子孙能够在耕种中体会生活的艰辛与美好,能够在劳动中培养坚韧的品质和意志。他相信,耕种传家的传统能够让家族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不倒。然而,他离去得太早,他的思想和理念都未能完全实现——但这座园子依然成为他思想的见证。 如今,课植园已经建成了100多年,马文卿也早已离世,他的故事渐渐远去、渐渐模糊。只有这座园子依然矗立,依然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课植园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喧嚣的热闹,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站在园中,我们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美好,心中充满了对马文卿的敬意和对这座园子的喜爱。虽然历史已经远去,我们也无法找到更多的历史资料来还原马文卿的真实生活,但正是这些遐思让我们对这座园子和园子的主人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当我们离开课植园时,夕阳已经西下,余晖洒在园内的古建筑上,显得格外宁静而祥和。 (作者单位系天津市和平区耀华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