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
编 后
更多挑战 更多可能
刘亚文

    从ChatGPT到Sora,再到DeepSeek,每一次人工智能大模型诞生都会带来一场以“教师”为关键词的大讨论。作为编辑,我最直观的感受是邮箱里相关话题的投稿数量激增。其实在数智时代,受到挑战的行业不仅仅是教育,各个行业都面临同样的局面,教师职业备受关注更多是因其培养未来人才的特殊属性。

    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人工智能的测试结果,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了人类在读写和算术方面的平均水平。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这是谁都无法抗拒的潮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数智时代教育或将重新布局,教师如何自居?这个问题便是本次策划的起点。教师如何自居是一个宏观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不过真实教育场景中的教师感受或许可以以小见大。

    数智时代,教师个人生活不应成为“全民教案”。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吐槽工作压力过大、不被家长理解,甚至因为在社交媒体展示正常娱乐生活而遭遇不实举报。互联网上有关师德师风的事件被“点燃”后,往往快速传播、备受关注,甚至影响了教师的正常生活。数智时代,教师仿佛成了“透明人”。

    对于当下教师的处境,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月泉中学校长余国庆认为应该从政策、技术等方面为教师撑腰,同时运用技术手段将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隔离开来,让教师回归正常人的属性,“教育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而非道德表演。当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橱窗式生存’,实际上是在摧毁教育中最珍贵的人性温度”。

    其实,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文件中反复提及的目标。只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教师合理关注和更多包容。

    数智时代,教师更应该坚持长期主义。新技术日新月异,不少人担心教师会被取代,甚至疑惑学校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2013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慕课”成为热点议题,“慕课”是否会彻底改变全球教育生态、传统意义的大学围墙是否会被推倒、教师是否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等疑问汹涌而至。然而12年过去了,教师依旧站在讲台上,甚至更多教师运用慕课资源辅助教育教学,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正如时任乌拉圭国际观察所主任丹尼斯所言,“没有目的的教育,就好像没有画的画框”。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新的今天,教师职业反而更加重要。教师不仅是每个学生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面对面的贴近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不可替代,但角色需要转换。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更需要教师坚持长期主义,找到更明确、更长远的教育目标,扎根日常,接纳新技术、理解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以更平和、从容的姿态面对当下和未来。本期策划中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董少校的“特别提醒”也值得注意:数智时代更考验师者的道德修养,善用者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滥用则可能腐蚀诚信价值,背离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纯粹性,为君子所不取。

    “客观满足越是容易,教育的独特价值越是凸显。因为教育不仅源自学生的知识需求,也诞生于学生的情感呼唤。”重庆南开中学教师陈肯的观点或许代表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作为学生的心灵导师,教师怎样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人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最大任务。而某种程度上,这也让教师的角色定位回归最初。

    万物为我所用,我亦为万物。数智时代,教师接纳新生事物何尝不是接纳和允许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有更多可能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