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
“不务正业”不“误”正业
陈 萍

    经验之谈

    因为热爱,我便把业余时间都用到读书与写作上,因此时常有“豆腐块”发表在各类报刊上,但也招来了关于我“不务正业”的风言风语。

    但我仍不思“悔改”,反而认真思考:教师应该干什么?当然是上好课教好书,但仅做到这些只能算是教书匠。教师业余时间应该干什么?应该享受生活,照顾家庭、读书充电、发展爱好。教师的生活同样需要“七色阳光”,教师的成长更需要“五谷杂粮”。因此,课余时间教师不妨多读书、多写作,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不务正业”,恰恰不“误”正业,反而助力“专”业成长。

    首先,这样的“不务正业”让教师专业素养快速提升。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和教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如果有自主读写的愿望,必定会经常性观察、分析和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归纳、总结、提炼相关经验,通过相关案例表达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这无疑有助于教师经常性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阅读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写作则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成就自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与写永远是教学背后的“诗外功夫”。它们并非“不务正业”,而是教师成长的迫切需求,是让课堂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其次,这样的“不务正业”让课堂生机勃发。“最好的备课是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述的一件事让我深受触动。一位拥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精彩绝伦的公开课,课后一位教师满怀好奇地请教:“您花了多长时间准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的回答令人深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的,而这个准备过程就是知识的沉淀,就是持续不断的读书与研究。

    持续的读与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教学世界的新大门,不断拓宽我的教学视野,让我的思路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锐。在教学中,我不再局限于教材的条条框框,更不会被教参束缚手脚。课堂上,我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情况,展现出鲜明的教学风格。我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大胆质疑课文内容,甚至可以向我提出疑问。阅读如同我日常备课的隐形翅膀,如果没有大量阅读的支撑,我怎敢如此大胆地放开课堂,又怎会这般从容自信?反观一些教师总是把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中,丝毫不敢偏离,生怕出现意外情况无法收场,其实这正是缺乏阅读积淀而导致的心虚表现。

    常年读与写,还让我的作文教学如鱼得水,每周的作文课让学生翘首以待。每当我拿着散发着墨香的自己或学生的佳作,与全班学生共同分享时,大家都充满了热情,跃跃欲试,这也是我最为自豪的时刻。

    最后,这样的“不务正业”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方向。我平时热爱读书和写作,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也逐渐喜欢上读书和写作,并时常有优秀作品发表在报刊上。试想,如果一个从未有过写作经历的教师去教学生写作,即便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缺乏切身体会,恐怕难以真正触及写作的核心,无法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指导。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体现在对业余时间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上。读与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们不仅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滋养心灵的营养。

    不断阅读,我的知识储备日益丰富,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不断思考,我领悟了许多人生哲理,掌握了众多教育方法,管理学生更加从容不迫;不断写作,我的灵魂丰盈了,拥有了独特的精神底色 ,建造了自己的思想大厦,情操修养也得到陶冶。可以说,读与写是教师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这样的行为绝非“不务正业”,反而能够让我们的课堂神采飞扬、优质高效,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