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赏粼粼波光、夏季看碧海银沙、秋日听浪涛起伏、寒冬观静谧潮水……这里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县。2024年8月,从教40年的叶晓能从深圳来到这里,成为南澳县云澳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支教教师。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叶晓能深知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儿童阅读。在他看来,儿童是吃饭长大的,更是读书长大的。
“我选择到南澳县支教,就是希望能在这里播撒阅读的种子,让更多的乡村孩子爱上阅读,在成长的道路上也能依靠阅读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叶晓能说。
带着“天真气”,阅读从“单篇”走向“整本”
对叶晓能而言,阅读的种子从儿时家中阁楼存放的姐姐的课本萌芽。每次和村里的伙伴玩够了,叶晓能就会爬上阁楼一个人静静地看姐姐的语文书、历史书。渐渐长大,叶晓能的阅读兴趣也愈发浓厚。从《三国演义》《水浒传》《鸡毛信》等小人书,到父亲从外地带回的《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等报刊,通过大量阅读,一个在熟悉的乡村之外、更大的世界向叶晓能开启了。阅读为他带来独特的认知视野、多元的价值判断、悲悯的情怀以及前进的力量,这些都让叶晓能在日后的教学生涯中受益匪浅。
1984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叶晓能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年轻、充满精力的他尤为重视学生阅读。因为有年少时被严厉班主任没收书籍的经历,叶晓能发现学生上课偷看书时通常会保持宽容的态度,课上提醒学生收起书,课下再与学生交流读书体会,甚至还给学生赠送书。深感阅读大有裨益的叶晓能订购了《金凤凰童话报》等报刊,带着学生一起读童话、写童话。叶晓能回忆道:“当时《金凤凰童话报》专门为我们推出了一个专版,整个版面都是孩子的作品,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尽管已经做了一些尝试,但当时叶晓能仍然主要把目光聚焦在单篇阅读上,直到2004年他赴南京参加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会上,有教师进行经验介绍并推荐了《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等经典儿童读物,叶晓能恍悟:“原来语文教学还可以像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那时,我国2001年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概念兴起不久,叶晓能幸运地对整本书阅读早早有了接触和认知,并在回校后立即购买推荐书目,带领几个年轻教师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两年后,为了能够专注语文教学、做一名“单纯的语文老师”,已经成为湖北省黄石市民主街小学校长的叶晓能决定加入深圳市南山二外集团海德学校。在前沿阅读理念的感召下,加之以往个人实践的积淀,叶晓能自然而然在课外阅读上先行一步。从儿童绘本到经典小说,叶晓能都会带着学生阅读。他也常常组织阅读活动,从班级共读到亲子阅读,在叶晓能的推动下,一个巨大的阅读场域逐渐形成。
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叶晓能还负责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对于这个任务他充满热情:常常举行绘本故事会,为学生讲述不同主题的绘本故事;在学校成立了“少年正读书院”,首期吸纳18名“小院士”,而后每学期评选“阅读小书虫”“阅读小达人”若干名,再把佼佼者吸纳为“小院士”,在大屏幕展示这些阅读者的故事,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许多同事表示,叶晓能的绘本课不仅孩子喜欢,作为教师也希望能多听听。在叶晓能看来,教师要想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的能力,除了将书面文字转换为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教学语言和加强绘本解读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儿童立场,持有童心、保持天真。
从生理年龄看,叶晓能已不算年轻,但他仍自认为是一个有“天真气”的人:“我是一个很天真的人。有些老师可能认为绘本类儿童文学作品很简单,没有特别的东西,但这样就失去了童心,无法真正解读其中的内涵。在阅读中,充满天真气才能接近儿童、与儿童同频共振。”
“多声部”教学,让乡村孩子爱上阅读
来到云澳镇中心小学的第一天,叶晓能就这样向学生介绍自己:“我是一个爱阅读的语文老师。” 他向几十双充满新奇和期待的眼睛展示了自己一年来阅读的几十本书籍的成果,孩子们张大了嘴巴,惊讶得连声大叫“哇……”叶晓能紧接着说:“这一年,我也要带你们阅读更多的书,给你们讲许多有趣的故事。”
从这天开始,叶晓能确定了他语文教学的“多声部”调子。
叶晓能将早读课变为晨诵课,朗诵经典的古诗文和优美的儿童诗。这是“多声部”中的“晨曲”,在一日之晨用美妙的声音唤醒学生纯真的心灵。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他在语文课前开设了“听叶老师读故事”活动,每次读5分钟,选择经典的儿童书籍,这是“序曲”,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几个月来,叶晓能朗读了《草房子》《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等书籍。读了几天就有不少学生等不及自己购书阅读,不知不觉间,一颗颗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间落地生根。
整本书阅读则是“多声部”的主题乐章。然而这部乐章一开始是没有音符和旋律的。开学不久,叶晓能了解到,学生从未在班级共读过,多数学生甚至没有完整阅读过一本书。乡村孩子几乎“空白”的阅读基础,与叶晓能在深圳学校的所观所感差异极大。
“空白”的另一面,意味着无限可能。叶晓能感觉在这里推广阅读大有可为:“天空之广,正好可以自由飞翔。对孩子、对我来说,都是如此。”作为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的阅读导师,叶晓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借助“乡村星光教室”慈善公益活动,为云澳镇中心小学的孩子成功申请到免费图书。
叶晓能还记得书籍到达教室的那一天,学生就像过节似的。他特地精心设计并隆重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 学生拿到书籍如获至宝,郑重写上自己的名字,平时写字潦草的孩子此时也一笔一画在书页上认真签名。叶晓能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阅读至少20分钟,并号召家长给孩子录制一分钟讲书视频。让他感到惊讶和喜悦的是,家长和孩子都很踊跃,在视频里孩子们大声朗读、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同时,叶晓能还拿出周四语文课作为专门的阅读课,带孩子阅读整本书,答疑解惑。也因此,每周四学生都很期待,因为这节课他们除了阅读什么都不用做。此外,叶晓能还在学校开设了“阅读补习班”,弥补学生错过的一些好绘本、好童话。这是他“多声部”教学的“副歌”,通过经典童书、绘本等阅读,让学生自主寻找、探索图文的秘密。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阅读带来的变化在孩子身上静默无声发生着,但是叶晓能看得真切。
叶晓能所在班级有一个非常好动的男孩,上课常常坐不住。带读第一本书时,叶晓能设置了几个问题,等到下课才把书发给学生。让他没料到的是,这个男孩放学了还坐在座位上沉浸地看书。此后,这个男孩不再玩闹了,而是抓住一切时间看书。
班上还有一个女孩,做试卷时写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比喻句,叶晓能问她:“这是全班写得最好的一句话,你从哪里学来的?”女孩回答:“在一本书里读到了好的句子,然后就想出来了。”这让叶晓能很吃惊,于是送给她一本语言生动形象的童话书,并鼓励她“多读”。接受采访时,叶晓能刚好查阅了孩子们的阅读打卡记录,发现这个女孩正在阅读自己赠送的那本书。
众人拾柴火,为乡村阅读留下火种
想通过阅读改变学生,教师首先得改变自己。叶晓能明白,身为支教教师,自己终究有离开的时候。他必须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在这里留下阅读的火种,让更多教师加入到阅读推广活动中。
成立教师读书会的想法在叶晓能心中逐渐成形,并在沟通反映后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就这样,云澳镇中心小学历史上第一个教师阅读组织成立了。成立大会上,校长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叶晓能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阅读是教师生命中的一种存在,是在人生更高处的遇见。只有阅读,才能展开自己丰富的教育人生,才能优美度过职业的日常。
教师读书会共吸纳了30多位教师加入,包含各个学科教师。在每周阅读分享会上,大家都积极谈感想、谈收获,在阅读中看见不一样的世界和人生,也发现了新的自己。为了提高阅读频率,让教师有自由的阅读时间,叶晓能建议读书会成员从简单的绘本开始阅读。
在乡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大部分需要在培训后兼任多个学科教学。一位兼任科学教学的语文教师发现了绘本《地球上的便便去哪儿了》,这本书从一只小狗的视角出发,讲述了生活在陆地上、天空中的动物顺应各自生存环境的排便方式,还讲解了粪便的各种用途,以及粪便被排出体外后如何进入生态系统。这样的内容刚好与科学课程相符,这位教师在仔细阅读之后向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收到学生很好的反馈。叶晓能鼓励他说:“你刚好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习。”
青年教师章秋雯分享道:“现在办公室的氛围发生了些许变化,老师们都互相好奇地问‘这本书讲了什么’,而我则把书籍与课文相结合,上出了精彩的课。书籍成了我非常好的课程资源。”
看到教师的阅读兴趣被逐渐点燃,叶晓能欣喜万分:“我希望能够发现更多优秀的热爱阅读的年轻老师,通过读书会为他们提供阅读的环境和锻炼平台。”每一位教师在读书会上分享时,叶晓能总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他知道,年轻教师需要被看见、被鼓励,久而久之,外界的积极反馈和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会内化为教师自我成长的驱动力量,进而影响到每一个学生。
在2024年11月南澳县全县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叶晓能进行了题为《童书,鲜活的教育学》的报告。他列举了大量的童书案例,讲述阅读对于教育的启发,让教师看到童书阅读与日常教育生活的紧密联系。会后,许多教师主动与叶晓能交流、共享书单。就如叶晓能所言:“儿童阅读推广,需要众人拾柴火。”在他看来,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阅读推广人,都能变成珍贵的火种,点亮孩子的成长之路,为他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滋养。
对于乡村的儿童阅读推广,叶晓能有很多期待:希望能有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案,希望能有更多优质的阅读资源,希望能有更多更高水平的“阅读点灯人”……叶晓能和越来越多加入的同伴在实现这些希望的路上坚定前行。在这座美丽海岛,每日闻着海风咸味、聆听海浪节拍的孩子们,已经嗅到书籍的甜蜜与芬芳。
(叶晓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海德学校教师,深圳市南山区阅读点灯人,广东省少儿阅读推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