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将军》一书中,大山是美的,人性是美的,为革命寻求突围的长征精神是美的……故事始终流淌的或浓烈或沉默的爱亦是美的。它不仅故事动人,语言优美,也是一部“爱的教育”读本。 书中爸爸对阿洛是一种深沉而“计深远”的爱。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当你读着故事里的父子之爱,也会更懂得亲子之爱的本质,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父母。 在阿洛幸福的回忆里,我们看到爸爸对阿洛进行过种种考验。他蒙着孩子的眼睛带他到密林,考验走路、迷路、骑马、游泳、对付野兽等,教会孩子生存本领;他给阿洛讲赶马的故事,开阔孩子视野;他在去往马雄山山顶的路上结满将军草,给孩子提前设计好一条自由生长或往后逃生的路径;他在山顶上留下小马,满足孩子心中长久的愿望——阿洛一直想要一匹马,长大后骑着它走遍天下——也给了孩子另一种陪伴;他用一言一行塑造着孩子的精神品质,比如不伤害野兽、万物有灵,比如平等、敬畏与感恩之心。 父亲给予阿洛的是深沉的父爱,更是超越个体的博大的爱。这种爱如同溪流渗透在阿洛的一言一行中,也似江河奔涌在波澜起伏的故事里:人与动物之间彼此尊重、守护之爱,军民之间彼此懂得、相互帮助之爱。 如果说小马将军最初只是护着他最亲的伙伴阿洛的话,那渡江战役中不顾生命救起一个个战士的小马则获得了自身的成长与升华。在小马的眼中,“他们都是一个个阿洛,像阿洛一样有着微笑的脸,黑黑的眼睛”“那儿都是人,像天亮一样的人”。一个个“阿洛”,是亲人,也是每个平凡百姓;一个个“天亮”,是朋友,也是每个红军士兵。小马心中升起的这股子勇毅、博大,便是动物对善待它们的一切人的回馈。同样,红军打土豪劣绅,不拿人民一针一线;索嘎大叔为红军引路,无数百姓主动参军,一起战斗,亦是军民同心的大爱。 在阅读《小马将军》的美的旅程中,我们能够近距离了解长征历史,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红色文化。作者湘女让革命具体化,并让革命精神落在故事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身上,将红军长征的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融入人物间接的讲述和情节发展中。从索嘎大叔口中,小读者会知道红军的战斗“就是为了解放所有像阿洛一样的苦孩子”,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处处为我们着想。他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不进老百姓的家门,在野地里扎营,他们不要老百姓的东西,连喝口水都要说一声谢谢”,他们戴红星帽子、穿粗布军装和草鞋,“穿行在干海子村,有的帮老乡赶着牛羊,有的帮女人背水背柴,有的拎着桶和笤帚,用红泥或白石粉在墙上写着一个个大字,每一个字都亮得耀眼,大得惊人”…… 如此,历史知识与红色文化在情节的自然发展和人物的真实成长中慢慢渗进小读者的心底。它是我们今天的来处,也是走向明朝的精神图腾。 总而言之,《小马将军》集新颖、有趣、深刻于一体,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细读、品味的好书。打开它,你收获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自身情感与品格的陶冶,是属于我们自身的成长。 (作者单位系北京一零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