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圣今贤有许多谈论读书的精辟话语,然而黄庭坚的名言却带给我们更深切警醒的体悟。他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日常生活的琐碎芜杂常常把我们完整的时间切割为零碎的断片,致使我们的心理、情感、理智为此而起伏跌宕,阴晴不定。由于深陷这种生活中,作为当事者,我们自然难以审慎客观、超拔高蹈的姿态和视角来看待生活,审视自我,于是在狭小的天地苦闷挣扎。相较而言,读书似乎就是要从日常生活严密坚实的铁屋子中打破一个洞,透过这个洞让我们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看见不一样的天地,认识另一个可能的自己。 然而,撇开近乎自由闲适、怡情悦性的文学阅读,黄庭坚的话语还切合较为艰涩的理论阅读。理论,尤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仅是理论家思想的结晶,而且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学习借鉴、反思运用这些理论,往往能使我们从庞杂的具体现象中获得指引,窥见凌乱事物背后的秩序。 阅读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我曾围绕其序文做过一点札记:王国维把元曲作为元代独特的文学类型标举出来,与楚骚、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并重,认为后世难以超越,这种观点固然因袭了某些前人说法,但经他的表述,更体现出王国维对这种认识的高度肯定。由于先前和当时主流文化的偏见,常常鄙夷轻蔑元曲,致使其被边缘化,难以进入到文化的中心领地。而王国维却有清醒认识,从尘封的历史戏剧文献中艰辛地披沙拣金、淘洗整理,以求“观其会通,窥其奥窔”,使别人不愿也不能从事的一门学问得以浮出地表,从而使我国戏剧的源头、发展、流变的过程逐渐清晰起来。 反观这则札记,值得回味省察的地方很多,它对于我的阅读、教学和研究都有启迪。 首先,阅读应与经典著作积极对话。面对经典作品,尤其是理论作品,由于其使用诸多陌生的术语、概念,涉及繁杂的领域门类,关联到异域文化习俗,加诸其深奥的推理运思过程,都可能令读者望而生畏。然而,要想品尝理论甜美的果实,需要有直面困难、勇于登攀、敢于攻坚的锐气和毅力。打开著作,需要联系语境,品读文辞、语句、段落,揣摩推断作者表达的真实含义,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思考其观点的表达、推理的经过、论据的使用是否经得起检验。 德国文学理论家尧斯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对于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客体。它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个乐队总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不但文学作品,理论著作也是如此。只有读者以平等而诚挚的态度接受作品的挑战,真正不断向作品纵深挺进,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把作者用文字编码组织的意义揭示出来,原本沉寂枯黄的作品才又抖落掉厚厚的尘埃昂然挺立起来,以优渥丰厚的回报馈赠那些攀登者。 其次,阅读应积极用笔思考。阅读深入之时,最好能把心得感悟、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用文字固化下来,或旁批,或夹注,长则百十言,短则几个字,有助于将原本碎片化的思绪打磨整合,逐渐思路顺畅、条理清晰;也可以作为此刻与作品和作者对话的明证,为后来整体的梳理把握提供必要的支持;还可以抵御时间侵蚀导致的印象弱化、思考流失,成为更持久的阅读资源,为进一步思考研究打下基础。如今再看上面那则札记,都是紧紧围绕王国维的相关论述展开,虽然表述较松散,认识略显浅薄,但它是我当时阅读和思考的结果,是基于自身阅历、见闻、知识所得出的理解,这些思考使王国维著作中的表述经由我的理解和表达,呈现出别样的面貌。 最后,阅读应深入文本的纵深。教师作为阅读者也是探索者,应不止步于文本带来的直接快感,而是能不断向优秀文本的纵深处迈进,攫取更为珍贵的宝藏,不仅是为了自己获得更为丰厚的阅读报酬,更为了身后的学生。而文本细读无疑是走进文本纵深,把握文本独特内涵的重要工具,它引导读者结合文字符号的指示,在对语言的沉浸玩味中,依据文体特征不断向前,把握语言形式,梳理作品结构,于字里行间捕捉作者或隐或现的线索,在体会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或思想启迪中,与作品和作者深深拥抱。 通过积极对话深入开展的阅读,可以“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让人更加自信自立,精神昂然。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格致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