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这堂科学第一课的想法,源自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消息:从《秧bot》在春晚舞台上的精彩亮相,到DeepSeek(深度求索)在社交媒体上的热议,再到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发言中展现的中国格局……这些事件让许多国人心潮澎湃的同时也启发着我的教育灵感,必须和孩子们好好聊一聊——聊一聊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聊一聊长期被“卡脖子”的现实,聊一聊开源共享的中国格局…… 有想法就要马上实施。在开学前我就设计了一堂跨学科的开学第一课。 一直以来,科技是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让学生紧跟国家科技发展脉搏,了解我们在面对“卡脖子”时所展现的坚韧与创新,成为这堂课不可或缺的内容。这节课旨在唤醒学生内心的自豪感与责任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即使面对重重困难,我们依然能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这份科技创新的不易,正是激励学生勇于前行、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力量。 经过试教一年级2个班、三年级2个班、六年级4个班后,我对这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在播放宇树科技机器人视频时,学生兴奋鼓掌;在谈论被“卡脖子”的情况时,学生愤慨不甘;当学生询问DeepSeek一些古怪刁钻的问题都得到满意的回答时,他们的眼里写满钦佩:“如何1元钱过一年”“按照《桃花源记》这篇古文的风格撰写一篇岳麓山记”“制作一道人类历史上从没出现的菜肴”…… 无疑,学生是喜欢这堂课的。可是除了喜欢,除了新奇,他们还收获了什么? 通过了解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学生被深深感染,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六(3)班学生周瑾萱这样写道:“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很有意思的科学课。DeepSeek流行全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力量,以后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努力干出一番事业,为国争光!” 在“畅想未来科技助手”环节,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提出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比如,心灵陪伴机器人助手、灾难救援助手、智能导游…… 通过讨论国家科技动态和时事热点,有学生表示自己对这方面缺乏关注,今后应逐渐养成关注新闻时事的习惯,了解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更令我惊喜的是,六(3)班学生李立人还提到在我们感受到科技进步之处时,也要考虑被科技甩在身后的老年人。他在课后的感言中这样写道:“说实话,我对国家的科技发展感到非常惊讶。但是,或许我觉得人类可以放慢点脚步,让那些老年人也能跟上时代步伐,希望这个世界会变得像我希望的那样。”学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和人文关怀,着实让人感动。 就教学内容而言,适量且精准是关键。经过多次试教与反思,我发现原本的教学内容确实过于饱和。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一是将微辩论“AI对我们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删去,以减轻课堂负担。二是将畅想未来科技助手环节作为教学拓展选作,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深入研究并分享自己的创意。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我在讲解DeepSeek时以展示为主,避免涉及与ChatGpt对比,只需要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坚韧精神即可。其他复杂内容则适当简化或省略,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关键信息。 值得关注的是,在学校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一位高年级学生向全校师生讲述了我国龙芯之母科学家黄令仪的故事。这一真实案例也成了本次开学第一课学生讨论的焦点——我们在哪些方面遇到了“卡脖子”,科学家又是如何攻坚克难的?这也给了我灵感,教学时不妨选取一个具体的科学家为代表进行深度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与伟大。 教学中的态度责任与德育培养是漫长的。它不是一句空想的口号,需要教师日复一日的坚持,需要在每一节课中深入挖掘德育价值,将社会热点时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作者单位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